陈家宅村田洋始祖孙善像

陈家宅街是峨山陈氏建在陈家宅的一条街,明《嘉靖太平县志》载:“陈家宅街在十八都温岭之北,陈氏筑。”清《嘉庆太平县志》载:“陈家宅街 在十八都。峨山陈氏筑。”点明了是峨山陈氏所筑,不过,现在,陈家宅街早已荡然无存了,只在村里地名中,还留下了一点痕迹,如村里有一“下街头”的聚落。

当地村民表示,陈家宅有下街头,不知情的人,听说是温西下街头,还以为是温岭街的下街头,其实不然。陈家宅街是什么时候没有了,长住那边的几位老人也都说不清楚,他们只晓得,过去,从河岙到陈家宅村河头的一条古道,就经过下街头。

村民们说,过去,货物经过海路从江厦河岙上岸后,翻过寨岭头,到河头,都要经过下街头。这里过去是一条石头路,路面上,一块块石子,都被踩磨得光光的,现在村里浇了水泥路(2013年6月,村里完成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陈家宅村村庄道路建设项目),看不出来了,但是寨岭头上的古道,还是石头路,只是现在老路被柴草覆盖了。

桐坑里水库垮坝往事

陈家宅村有个桐坑里水库,据资料介绍,桐坑里水库是1970年建成的,集雨面积0.32平方公里,库容5.6万立方米,坝高13.9米,坝型黄土心墙,可灌溉面积180亩。

在下街头年长村民的记忆中,1973年桐坑里水库垮坝引起的山洪暴发,是记忆中最为深刻的一件事。

村民毛友根的妻子金春领表示,他的一个儿子今年虚岁50岁,水库垮坝这一天,刚好是这个儿子周岁,是农历七月廿九。垮坝时间夜里11点钟后,许多人都还在油灯下织草帽的。

据年长的村民回忆,水库垮坝后,水从山下直冲下来,陈家宅村(那时称大队)的一些建筑被冲倒,像九份里,生产队的四间蘑菇房就被冲倒,地面上都还被冲出一个窟。还有一些人家,镬灶被大水冲倒了,木质的镬盖(镬扪)都给水冲走了,猪被水冲得推出去。有的人家里,木质的胡梯都冲走了,有的人家囥床浮起来,因为一张囥床有两头的,甚至有一头浮起来,叠到了另一头上面的。地里的番薯也给大水冲出来,田里也满是沙、石子。

陈家宅小学原负责人金梅春回忆,山洪也将陈家宅小学的8间朝北的一层教室冲得两头通,操场上水漫起来,黄泥被水胀泡起来,后来用砖和石板等建筑材料,重修了教室。

村民新建小康型住宅

陈家宅村村部

村民回忆说,事故发生后,桐山公社的各大队都来支援,还有一些单位也来支援。后来,这个水库的坝又垮了一次,不过因为已有防备,程度又相差许多,损失不大。

现在的陈家宅村,以孙、徐、潘、方等姓为主,还有其他一些姓,像下街头,就有赵、潘、钟、孙、方、毛、金、叶这8个姓,其中叶姓是最新住过来的,原来有7个姓,村民说,如果要讨“七姓线”“七姓米”,到下街头一走,就可以完成了。

孙、徐、潘、方四大姓

陈家宅村的孙姓宗谱为《田洋孙氏宗谱》,这个田洋是指陈家宅村的田洋自然村。谱载,田洋孙氏始祖孙善,字亨继,号南安,本是绍兴人,他“少习诗书,志在远大,雅好山水”,喜游览名胜,见陈家宅“三山环饶,溪泾盘曲,土田肥美”,“遂于此而卜居焉”。选择陈家宅村西边火燕山山麓安下身来。孙善生子孙茂,字兴隆。第九世时分房,大房祖昌伟,二房祖昌喜,三房祖昌筑,四房祖昌宝,五房祖昌金。谱载,陈家宅孙氏与城南横山、大溪屿孙、城西吴岙、温峤沙山等地的孙氏,都有亲缘关系。

陈家宅村的徐氏为河头徐氏,多定居陈家宅村河头、新桥里,《河头徐氏宗谱》载河头徐氏始祖徐彦伯,字洪,号河东,蒲州司兵参军,自福建泉州府双板桥徙黄邑大屋徐,是为始祖。生于唐元和二年戊子(公元808年)二月十八子时。自福建泉州府双板桥转徙至黄邑大居徐,有山高水秀,草木邃美,公遂筑室而居, 即为大屋徐始祖。前任蒲州司兵参军,时司户韦嵩善判,司工李登善书,而彦伯善书,号曰“河东三绝”。卒于唐乾符六年己亥(公元879年)七月二十日午时,享年七十有二。内相顾氏,生于唐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壬辰九月初一申时,卒失。合葬于北门后山之原。子三,女一,适西溪教授汪承玺。而河头的始迁祖为二十世徐以节,字思清,一字循第,自黄岩沙埠徙太邑(太平县即今温岭)陈家宅河头,是为始迁祖。公生于明嘉靖十九年庚子(1540)四月初六未时,卒于明崇祯元年戊辰(1628),享年八十有三,配谢氏,生卒失,合葬岙口之原,子一。

九份里多潘姓

陈家宅潘氏是椒山潘氏第六房 ,大多住在九份里潘家,他们保存了民国辛丑年(1925)的《椒山潘氏宗谱》,为椒山潘氏重修宗谱提供了方便(其他地方的同族保管的宗谱上世纪毁损了)。宗谱中保存着明谢省(谢铎即谢祭酒的叔父)写的《南园公寿藏表》。谱载,椒山潘氏的始祖是金华的秀才潘瑱,他“以梦卜迁,居东瓯云岭,为云岭始祖,娶符氏,子二,复迩、复近,复近为永嘉邑庠生,娶郑氏,子五”,其第三子诏陞的后裔潘钦禅为迁椒山(今温峤镇西焦湾村)始迁祖。

陈家宅的方氏居方家自然村,是横峰下叶方氏的分支,《下叶方氏宗谱》载,下叶方氏二十七世世清开的三子、四子平源、平赐迁陈家宅。方氏家训有敦孝悌、崇祭祀、敬师友、勤耕读、肃闺门等五条。

地灵人杰陈家宅

陈家宅村西边的山上,有一座上庙殿,该庙系陈家宅人(除徐姓外)的保界庙,主祀白鹤大帝和杨府大神,八月十六是白鹤大帝寿日,五月十八是杨府大神寿日,例于八月十六演戏庆寿。

该庙位置移过一两次,前面说过,原来在原陈家宅小学这里。实际上,据介绍,建此庙,原还有风水方面的考虑,目的是想在乌龟山的头部,镇住乌龟,免得吃败陈家宅。

陈家宅村的文物,还有一座孙家炮台(文物部门登记名)和老人协会边上溪中的卷洞桥,炮台,据1966年到1975年任大队会计的潘春法介绍,曾作为大队部,炮台有胡梯可上楼,当时有民谣“会计坐高楼,小队长走田头”。

卷洞桥

老屋灰塑

古树名木则有田洋的古樟树,已作为古树名木挂牌保护。村里还曾有个樟树剧团。村里的发电房也曾在樟树下。那里原有个抽水机埠头,设有打米厂。陈家宅大队是桐山公社第一个发电的,时间在上世纪80年代初,是火电,用柴油机发电。发电时日里碾米,到黄昏时开始发电,到晚上9点钟左右停止发电。过去用的是15瓦的白炽灯,老百姓称为“十五支光”。

陈家宅的农产品,山地以种甘薯为主,田以种水稻为主,过去生产队时,陈家宅大队还种过西瓜甜瓜,各个生产队都种有两三亩,因为当地的沙性土壤适合种瓜,品质较好,因此有“陈家宅西瓜甜瓜,帽岭毛楂”之谚语。生产队时,还种过青皮甘蔗。

来源于温岭市融媒体中心 掌上温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