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价值”并不只是产品功能或价格,它是一个综合体验,包括:
功能价值:产品是否好用?是否解决问题?
情感价值:品牌是否让我感到愉悦、认同、归属?
社会价值:是否让我觉得有面子?是否符合我的价值观?
自我实现价值:是否帮助我成为更好的人?
科勒斯认为,企业要想长期成功,必须在这四个层面上都创造价值。
西贝vs罗永浩:一场关于“价值认知”的冲突
罗永浩批评西贝“那么贵”,是因为在他看来,西贝提供的功能价值 (菜品、环境、服务)与价格不匹配。
那么,西贝是否真的在情感价值、社会价值层面建立了足够的认同?是否让顾客觉得“我愿意为这个品牌多付钱”?
如果顾客只是觉得“吃个饭而已”,那么价格敏感度就会很高。但如果顾客觉得“这是有品质的生活方式”“这是支持中国餐饮品牌的体现”“这是家庭聚餐的首选”,那么他们对价格的容忍度就会提高。
这就是科特勒所说的:价值是主观的,是由顾客定义的,而不是由企业自己说了算。
什么是“明确宗旨”?为什么它如此重要?
《重构零售》第12章开篇就指出:“宗旨”不是一个营销口号,而是企业存在的根本理由。“一家优秀的企业能提供卓越的产品和服务。但一家伟大的企业不仅如此,还能努力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比如:
巴塔哥尼亚(Patagonia)的宗旨是“保护地球”,它甚至把公司捐给了环保信托基金;
宜家的宗旨是“为大多数人创造更好的日常生活”;
这些企业不仅仅是在卖产品,更是在通过产品传递一种价值观、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社会承诺。
而这种“宗旨”带来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
突出重点:企业内部有一致的决策标准;
激发敬业:员工愿意为有意义的工作付出更多;
建立信任:顾客更愿意忠诚于有价值观的品牌;
吸引人才:优秀的人才会被使命感吸引;
提升忠诚度:顾客不仅购买,还愿意传播;
增强可持续性:企业更愿意做长期投入。
企业如何为顾客“创造价值”
——4个层次落地
根据科特勒的思想和《重构零售》的框架,企业可以从四个层次为顾客创造价值:
1. 功能层:做好产品本身
这是最基本的一层。产品必须好用、可靠、性价比高。
具体到西贝,是否应该思考:我的菜品是否真的值这个价?有没有更健康、更地道的选择?服务是否高效?
反观乔布斯的苹果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的产品在功能、设计、体验上都做到了极致。
2. 情感层:让顾客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
企业要通过服务、沟通、体验,让顾客感受到情感连接。像海底捞之所以火爆,不是因为火锅最好吃,而是服务让人感到“被宠爱”;而耐克的广告从不只说“买鞋”,而是说“你可以超越自己”。
3. 社会层:让顾客成为“更好的人”或“更好的社会一员”
企业要通过品牌行为,帮助顾客表达价值观、实现社会认同。如巴塔哥尼亚的顾客买一件外套,不仅是为了保暖,更是为了支持环保;特斯拉的车主不仅是在开车,还是在推动清洁能源革命。
4. 自我实现层:帮助顾客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人
这是最高级别的价值创造,让品牌成为顾客自我实现的一部分。如lululemon不仅卖瑜伽裤,还推广一种健康、自律的生活方式;得到App不仅卖课,还在帮助用户“终身学习”。
如果西贝在店堂里宣传,“因为这份莜面,西北旱作区2万户农民每亩地多收210元”,给顾客提供消费的意义感,那么,自我实现了的顾客,会不会在社交媒体主动转发自己的“骄傲证据”?
从“明确宗旨”到“价值创造”:企业该如何做?
1. 重新定义你的“宗旨”
不要只说“我们要成为行业第一”,而要问:“我们为什么存在?我们为谁服务?我们如何让世界更好?”
2. 将宗旨融入每一个决策
从产品设计、供应链、员工待遇,到营销传播,都要贯彻宗旨。
优衣库推出“衣物新生工坊”,5美元修衣服,延长服装寿命,贯彻循环经济;达能全球70%以上业务已通过“B Corp”认证,承诺对社会和环境负责。
3. 真诚沟通,避免“漂绿”或“彩虹洗礼”
如果你说的和做的不一致,顾客会立刻识破。
阿迪达斯在Kanye West事件后果断切割,并捐赠Yeezy鞋款收益,赢得了公众尊重;百威因一条跨性别网红广告陷入争议,正是因为其品牌DNA与此次传播不够契合。
4. 不仅要“减少坏”,更要“创造好”
不要只想着“减少污染”“避免争议”,而要主动“创造共享价值”。
比如,耐克坚持支持科林·卡佩尼克,虽然短期有争议,但长期赢得了年轻一代的认同;巴塔哥尼亚直接把公司捐了,看似“不理性”,却赢得了永恒的信任。
5. 与顾客共建价值
不要单向“教育”顾客,而要倾听他们、邀请他们参与。如小米最早靠“粉丝参与”做手机;很多新消费品牌通过小红书、抖音与用户共创内容。
总结:价值不是价格,而是一种认同
罗永浩与西贝的争论,表面上是关于“价格”,本质上是关于“价值”。
如果西贝只是回应“我们在控制成本”,那是不够的。它更需要回答:
我的宗旨是什么?
我除了提供饭菜,还提供什么价值?
我的顾客是否愿意为我的“整体价值”付费?
科特勒说:“营销的终点是让销售变得多余。”
意思是,如果你真正创造了价值,顾客会自动选择你、信任你、传播你。
而《重构零售》第12章则进一步指出:企业的宗旨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指引所有行动的罗盘。
在后数字时代,消费者越来越聪明,也越来越愿意为“有意义”的品牌买单。企业如果不能从“卖货思维”转向“价值思维”,将被逐渐淘汰。
最后,用书中的一句话结尾:“一家优秀的企业能提供卓越的产品和服务。但一家伟大的企业不仅如此,还能努力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愿你成为后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