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晓东|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学会-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艺术的殿堂

潘晓东

现任: 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学会理事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
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系主任
研究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陕西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学会副会长
陕西省政协委员
返回

山水之间的印象与表现

作者|潘晓东发布于:2009年06月10日

本来在西方绘画的现代与当代艺术衔接时期的“印象主义”和“表现主义”绘画,在理论上是既有关联而又完全相悖的两个艺术流派,无论是从哲学根源而起的思维方式,还是在艺术表现特征上都像是在两条道上行驶的两架马车。现在站在我这个东方人的思维角度来看,我暂且把它们全部看成是在西方人特有的思维总体框架中的同一个东西,从绘画形式上讲无非是一个柔和一个刚强。我也并不是故意要将这两个思维方式强行杂交和嫁接,只是我确实是真正喜欢这两个艺术表现形式。并在有意无意之间,将它们放在了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和自然山水的背景中,通过不断地比较,而将其融合到了一起。这些通过在自然中的感悟与心像不断碰撞中产生的动力,是这种杂交的催化剂。    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是世界艺术宝库中最成熟的绘画样式,她相对稳定,尤其在不同时代,不同画家的手中还可以具有千变万化的形式。如果我们静下心来欣赏中国传统的山水画,那真是一种美妙的享受。长期以来我十分欣赏范宽、黄公望、沈周、龚贤,更喜欢石涛和黄宾虹的山水画,我以为他们的艺术代表了传统山水画艺术的精神和精华所在。有趣的是我也十分喜爱绘画形式十分开放的,并且有反叛传统的林风眠的艺术,在这种反差极大的两极之间的律动,造成我的艺术欣赏中的多元性,喜爱畅顺,但有抑制;追求形式明丽,但要发自内心等等,以下是我近期在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风景作画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山水画与畅神说:中国传统画派似乎有这样一个讲法,一个画家在创作中处于保持一定的超然于知识之外的回味状态,作为画家体验后的精神升华是在创作的前奏是难得的。山水画的场面有大小之分,但要在真山真水中找到画中之理想场景,那只能找到山水画的某些近似值,这是因为各个画家性格和爱好的不同而产生的心像也不同,真山真水代替不了艺术的“真”与“幻”。这种形而上的创作方法一直支撑这门古老的艺术之树在今天依然常青。     画家在自然中的游历,是全方位的有氧运动和欣赏景色的结合,但首先是一种畅神过程,人们在室内面对一幅山水画时,经验和回忆可能演变为一种外在的畅神状态。当然这个过程也是有变数的,我还不断地在琢磨这事。     客观色彩与主观色彩以及和图像的关系;有些史论家认为,西方印象派的色彩方法终结了西方的传统绘画,也是以模仿自然的艺术传统中的最后一座高峰。这种说法看似有道理,其实不然,实际上在实质上中外的画理都是一样的,创作中主要通过画家强烈的(包括客观)感受,再通过画家的心理裂变,才会成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也就是画家得先感动了自己,才谈得上去感动别人。                                 现代绘画艺术中色彩的主观性有着无可置疑的地位,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愈来愈倾向于在绘画中更多地运用主观色彩,还有相当成份的心理色彩因素也蕴含其中。对待真实景物的所谓外光色彩,我的态度和对待平时所见的大量图像一样,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这一切只是我作画过程中意识流的一部分,只是起到唤起记忆和多一个供选择的东西而已。     关于所谓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国人能够了解国画、戏剧和音乐艺术,也很容易欣赏国画中的“似与不似”的绘画要求,这种聪明的画家和明白人即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关系,一点就破,不必说白,能巧妙地运用这些方法,来重塑自然,再造自然是我目前的追求,我的绘画状态就是在山水之间的印象与表现。                                                      潘晓东                        2006年初夏于西安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