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飞云
现任: | 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学会副主席 |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院院长 | |
教授 | |
博士生导师 |
【主题】在“文艺作品中的国家形象”研讨会上的讲话
【作者】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院 杨飞云
【时间】2008年1月 我们终于开始探讨文化艺术中的主体意识和国家形象了。 我所理解的“国家形象”是一个大的概念,其真正的价值和讨论的关键点不在于作品所呈现的具体图像,而在于图像背后的那个自主精神、审美取向和民族情怀。 美国艺术三百年,前两百年的艺术都是模仿欧洲,但是跟同时期欧洲的画家相比,只能是三流四流。进入20世纪,美国强大了,有了钱,经济上有了影响力,开始在文化领域向全球扩大影响。现在,全球一体化、经济一体化带来文化一体化的迹象,在文化上“套用”其他国家文化标准的现象,出现“和国际接轨”、“获得西方评价体系认可”的心理状态。在艺术创作中,模仿西方的样式,被美国的意识形态、欧美时潮和评判标准所左右,这样的创作不应代表“中国形象”。如果以适应别人的标准去创作,按别人的评价体系谋求“成功”,这种艺术体现的只是别人的软实力。 中国是一个大国,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的积淀。1956年,张大千与毕加索在“加利福尼亚”别墅会面时,毕加索拿出他画作与张大千先生交流。张大千不仅赞扬了他画中颇见“墨分五色,层次互见”的绘画功力,还赠送他几套毛笔。后来毕加索使用这些毛笔画了许多东西。同年,王雪涛先生与张大千先生主动邀请毕加索来华参观访问,不料毕加索说了一句:“不敢啊,那儿坐着一位了不起的齐白石!”这才是东西方艺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交流。 可见,学说可以借鉴和吸收,技术可以学习和研究,古可以为今用,洋可以为中用。但是那个主体精神在,自主自信的心理状态决定着作品的水准与价值。 看来,建立中国艺术的中国标准,重塑中国艺术的自信是当务之急。近年来使我困惑的是,中国在当下的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令世界瞩目的高度,可是在精神层面、意识形态领域,政府好像没有鲜明的立场和方向。最近中央提出来要对改革开放进行系统总结,回顾改革开放这二十多年,经济上发展了,政治上也逐步在改变,可是文化呢?今天比过去任何一个时期都宽泛和活跃,文化艺术在这样的环境中乍看起来一派“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可是就国家层面、民族层面而言,我们的文化发展似乎没有自己的方向,没有自己要坚持的东西,没有自己要倡导和引领的东西。从现象中看,多把舶来的东西当主流,我们搭建的文化平台却在体现别人的“软实力”,如果不重视方向,不重视价值取向方面的引导,那么文化的“大发展”只能是一种泛化的大动作,从而失去其真正的意义。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在经济发展了以后,不推崇本民族的文化,不强调文化上的主体精神。在历史上,我们的“山水精神”、“天人合一”等层面的追求,创造了与西方文化同等价值的东西。可是在当下这样一个“盛世”,我们反而不清晰应当推崇的东西是什么,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保持清醒相当关键,我想这也是我们此次研讨会的重要意义所在。 最近一个偶然的场合,听到这样一种说法,讲:“中国在能够输出价值观之前,不会成为一个大国”。这句话是法国一位外交官说的。旁观者清。没有主体价值观引领的所谓“文化繁荣”的热闹场面,是不能与今天中国经济发展的盛世相匹配的。 我们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步入小康,物质发展方面没有大问题,可是精神层面、在灵魂上出了问题。国家应当有一个主导性的东西出来。健康的、深刻的、严肃的、向上的、具有真情实感的追求,应该作为国家倡导和推崇的主流价值观信念。 当然,这个主导性的东西不能政治行政化。艺术要代表国家形象,必须靠自主精神、审美取向、民族情怀来支撑。文化艺术关乎人的精神、情感,属于“灵性”层面的范畴。离不开对“真善美”核心价值观的追求。不美的东西无法传世,不真的东西无法感人,不善的东西没有价值。美来自内心体验,真是一种忠诚和深刻,善是一种道德上的追求和仰望。我们应当有信心把中国的水准提升到为整个世界所认同的高度。前辈艺术家,徐悲鸿先生等,他们去西方学习,为的是引进西方教育体系,借鉴西方绘画规律,为我所用,目的是改造和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了相当的活力与可能。今天看来,是非常有价值的。 对于今天的艺术家个人而言,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在艺术创作中体现国家形象,承担相应的使命和责任。艺术家不能仅仅关注个人的需要,还要关注社会;不能仅仅注重自我的心理体验,还要讲究共性的品质和格调;不是仅仅顾自己宣泄过瘾,而是重视这个时代人民共同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