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飞云
现任: | 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学会副主席 |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院院长 | |
教授 | |
博士生导师 |
采访及记录:李放 发布时间: 不详
之一:怎样步入艺术殿堂?
1、怎样培养孩子的绘画兴趣? 杨飞云:孩童时代可能对很多事情都感兴趣,他们往往小手还握不稳笔、不会写一个字的时候,就会糊涂乱抹。为什么人类在岩壁上发现那么多原始壁画?也就是说,绘画可能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就像人张嘴说话和歌唱一样。很多孩子都有绘画方面的天才,但还要看他能不能坐得住,越画越好玩,越画越有意思,有了这些素质,才可能有发展前途。绘画要求安静,要求一个人完成。所以家长就要观察,你的孩子是不是能静得下来?是不是能耐得住寂寞?是不是一个人孤单地在那里画画就乐趣十足? 作为家长平时就要观察,你的孩子是不是对色彩和形状特别敏感?是不是一见到特别的色彩和形状就格外地乐?我小时候,就特爱看大人画画,看他们笔那么左挑右抹,那鸟呀、花呀、人呀就全出来了,觉得太神了。 钱钟书曾说过:“创作热情的消失就等于创作才能的消失。”作为一个搞艺术的人来讲,首先要具有的就是热情洋溢的生命力,不是用理性能控制和调动孩子的热情,热情源自内心,哪怕这种热情显得多么片面、幼稚都不要紧,只要常时间拥有对于某方面的热情,他就会将自己的智力和精力投入其中,你的孩子就有可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看见孩子画的好画把它贴在墙上。让孩子自己感觉比别人有长处,有小小的成就感。我小时候给爷爷画像,父母觉得画得很好,就把画像装了框子挂在房间里。有父母和老师这样鼓励,就会在画中找到更多的乐趣。 孩子识字后,让他多看一些大画家的传记,耳濡目染。我小时候看达芬奇、伦勃朗和苏里科夫的传记,被他们的人和画都迷得不得了。那时候就觉得当个画家是一件非常荣耀和崇高的事情。 根据我的经验:不要让孩子过早学习绘画方法,要充分培养孩子的绘画兴趣,要让他在幼童时代尽情涂鸦,显露他在某些方面的独特才能。 一定要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让他睁大眼睛去观察阴晴雨晦、四季更替,观察人们的劳动,以培养其绘画想象力,培养绘画里边那种自然、和谐的感觉。 千万不能让你的孩子“躲进小楼成一统”,整天关在屋子里自我陶醉、自我欣赏。而就是让他融入大自然中,就是让他对对大自然充满关注。只有这样,他画出的作品才能师法自然、顺其自然。 绘画是需要独立观察、思考和操作的艺术。因此,必须让你的孩子有一个独到观察的角度。最好不要经常告诉你的孩子你这么观察是不对的,那么观察是对的。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使他的观察角度和视野大受局限。 2、怎么准备中考和高考? 杨飞云:一般的学生在中考前都要参加一个考前班。参加考前班能学到很多东西。但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考前班比较看中升学率,办学的目的性很强,多教一些套路和速成画法。这种教学方式非常容易把一个艺术萌芽扼杀在摇篮里。考前班的老师首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绘画才能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善于挖掘每个学生自身的潜质。要爱护学生自身的特点并加以正确引导。千万不能让学生只把眼光盯在考卷上,更不能把学生培养成考试机器。老师在教给学生绘画的法度和规律的同时,要随时教育学生把艺术看成一生的理想,而不应当只是一次考试。要让学生真正懂得:艺术是人类精神产品,是非常神圣的。只有进入这个境界,学生才能把自己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 我个人认为,艺术是“心、眼、手”不断重复的一种劳动。我们为什么把伟大的艺术家都称为“巨匠”,其实这里边就有个很高超的技术性因素在里边:就是眼睛观察事物要锐利、要准确,手表达时要听使唤,心里要常常有激情。这三方面能力需要不间断重复,然后才能掌握、提高,就像劳动者耕耘一样,不是仅仅靠天赋就能做得到的。作为一个学生应该在这三方面着力培养。如果一个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具备,那通过考试是水道渠成的事情。 以上我讲的准备中考的办法,对于高考考生来说也都基本适用。我在这还要给高考考生提出两点忠告:一是千万不要学不好文化课之后,就把转学绘画当作权宜之计。其实,绘画也需要非常丰富的文化知识。达芬奇不是被称为“大百科全书吗?”中国的那些文人画家哪一个不是才气纵横?如果,考生认为自己文化课学不好了,抱着改学点手艺的目的来学画画,那我就先劝一句:“此路肯定不通。”二是千万不要为了应付考试去猜考卷,猜考题。有些学生为了迎合考官的口味,去学一些套路和方法。考生一旦进入迎合状态就非常危险,他可能会忘了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忘了挖掘自己的能力了。这样,不但很难考上学,而且会毁了自己的艺术前程。 我认为有眼力的老师并不是看学生掌握多少方法或者画得多么完整。而是看他有多少绘画的潜质?招生的时候,可能画得不一定成熟完整有方法。但却能把那种活生生的感觉画出来。这样的考生才真正的有培养前途。 我们现在高考阅卷最头疼的是,不少考卷看不到考生的个性和特色,看到的只是些烂熟的套路和一些技法的简单重复。我知道有的学前班教出来的学生几乎都一模一样,就像一个园丁把所有的小树都剪成了一个样子。好的园丁会保持每棵小树天然的姿态,因势利导。 3、怎么成为一个优秀的画家? 杨飞云:成为一个艺术家需要全方位的准备:基本功的准备、学养的准备、精神、情感、生活阅历、身体等方方面面的准备,这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完成的,也不是只成就一个方面就能完成的。中国有句话,天才加勤奋是成功的必备条件。钱穆又给增加了一个要素就是“命运”,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只有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才有可能成功。至于能成功到什么程度,那真不取决于我们自己,我们也无须庸人自扰。但需要坚信自己的命运,相信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的、是有意义的。而所有的机缘和成就都是给全方位准备好的人的。 搞艺术还需要宁心静气,不能被物质利益所左右。如果真的被物质利益所左右的话,那创作就成了“干活”,这是对艺术最大的亵渎。凡是浑身散发铜臭的人,很难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真正的大师都非常单纯,我们的学生反而比大师复杂得多。复杂其实没有力量,往往单纯才更有力量,更有深度。画家首先要有一个真诚、朴实的品格,这种品格并不需要后天刻意地培养,而是源自生命深处。好的艺术家要对美好的事物有感动,充满热情,而且在表现上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眼睛的观察和感受。绘画艺术需要艰苦持久的锤炼和努力,切切不可忘了修养和文化积累,否则就成了匠人。 学生除了在学校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课程外,需要自己崇拜和仰望大师或经典作品。如果能跟名师学艺,那真是找到活的经典。 一个学生不管沉醉于哪种画法,不管涉猎什么画种,都应该在视觉绘画的本体语言上用心用力。现在艺术越来越呈现多元化了,有一种观点就在流行:“技术不重要、艺术重要、表现重要。”这对学生是个误导。没有一个大师不具备精确的表现力的,只不过是特点不同而已罢了。搞艺术只有“尽精微才能致广大。”而艺术本身是一种只有在精微里边达到力度的载体。这种载体无先进落后之分,只有一个标准即能否承载今天人们的精神和情感。也就是说,学生不仅应该有精微的感觉,还必须有精微的表现方式。 学生跟老师学的知识和方法是有限的。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其实特别重要。把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与同学对比,可以给自己更大的启发和刺激。作为一个学生必须克服骄傲和争强好胜的心理。千万不能拿自己的长处和同学的短处比。真正画得好的学生是最善于发现周围同学长处的人。 学习包括几个方面:首先,要像大自然和造物主学习。其次要向传统和大师学习。其三,要向师长和前辈学习。其四,是要像同学和同辈学习。同时,还要善于从自己局限性和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所以,学习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艰苦、充满智慧的过程。要想有所成就的学生必须在内心深处做好这种学习的准备。 怎么使用自己的理性,怎么释放感性,一个好的画家就是要善于在这两点中找到平衡。绘画是在红、黄、蓝和点、线、面中,不断寻找、发现和组合一种和谐、一种美。 最精彩的画面,最丰富和谐的色彩,最有特点的造型和比例都是画家在第一自然中体验而得。要对大自然充满激情,要能时时刻刻能投入进去,能沉醉进去。要使自己随时处于绘画状态,即使手里没拿着画笔,也要用眼睛去观察,观察周围的光线和色彩,用心去构图。 而且要想保证你对绘画始终如一的兴趣,那就需要不断地挑战自己,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的课题。只有在这种反复的磨练中,你才能获得提高。而提高的越快,你对绘画的兴趣才会越大。绘画的魅力就在于它没有止境,只要你深入进去就永远有创造的余地。绘画本身的表现有无限的可能性。由于每一个画家所处的地域、时代不同,禀性、学养和经历也各不相同。因此,即便对于同一事物,所画出来的作品也应该大相径庭。其实,这是件好事情。如果每个画家的作品都千篇一律或大体相似,那艺术就该死亡了。 作为一个优秀画家千万不要去追逐什么名利,什么时尚需要、市场需要统统都应该甩在脑后,只是去画自己最想画的那些东西。这样才能对自己想画的东西充满激情,把你的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你的作品也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品。 其实,从事绘画创作是要求一个艺术家必须永远去创新,永远去探索,永远保持一个赤子之心,一双纯真的眼睛。如果,他停止了追求和探索,那么他的艺术生命就终结了。也就是说对一个艺术家来讲,他的一生就应该是勤劳与警醒的。只有他勇于拓展自己,勇于涅磐。那么,他的作品才能永远有生命力。 之二:记忆中的风景 1、 我也可以画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了 杨飞云:我成长的那个年代,每一座城市在最醒目的地方都有一幅毛主席相。那时住农村,去包头城里边最爱干的一件事情就是看大人们画毛主席相。大人们或者站在桌子上,或者站在脚手架上,用刷子画主席相,我觉得他们一举一动都有趣极了,我往往就是那么仰着头,瞪大眼睛,一看就到太阳落山。他们用颜料也挺大手大脚的,一管颜料还没用完,随手可能就扔了。而我则偷偷地将这些没用完的颜料拣起来装回家。没有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布就用马粪纸刷了一点胶代替。没有白就用立得粉。我当时认为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吗就是用油调出来的,于是就用家里的食用油来调配颜料。接着就按艾中信先生的《怎么画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的书来一步一步地画,我还记得当时画的是内蒙农村的小姑娘,处女作诞生之后,我真是兴奋极了。头一次体验在一堆颜色中涂抹出形象与五彩的画面真是迷人。可是那幅画但在看画面,总是湿乎乎的,好象永远都干不了,因为吃的食用油还在上边呢。但我还是高兴得不得了:我居然可以画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了。 2、 也是《最后的晚餐》 杨飞云:中央美院毕业时吃的那顿晚餐,至今让我记忆犹新,那也是大家同学四年吃的最后的晚餐。我们当时也把课桌摆成长长的一条,上边铺着纯白的桌布,点上蜡烛。那时物质远不像今天这么丰富,但大家东拼西凑也摆满了一桌。而当时我们班的人数,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中正好相当。但问题又出来,谁都愿意当基督,当好人,谁都不愿意当犹大……大家就这么玩着、笑着、闹着,尽情地抒发依依惜别之情。 3、 怎么和表妹结婚了? 杨飞云:我和妻子早在内蒙老家就认识。我在中央美院快毕业那年,她来北京上大学,学的是中草药。她周末的时候经常到我的画室来玩,有时给我当当模特。在那个年代,还不像现在这样开放,男女生交往还都小心翼翼,况且我还比她大九岁。于是我们就约定以表兄妹相称。当时班里的同学都蒙在鼓里。后来我们这对“表兄妹”日久生情,于1986年结婚了。朝戈、夏小万、王沂东怎么也搞不明白:“怎么老杨和表妹结婚了?” 之三:一幅画和一个故事 是什么《唤起记忆的歌》? 杨飞云:《唤起记忆的歌》是我1989年画的。那时我们刚结婚不久,还没小孩。两个人的世界挺悠然、自在的。那是一个周末,我在老美院画室里画画,风轻轻地吹,四周都很宁静。她就坐在画室里看书。看着、看着就开始浅吟低唱一些我们在内蒙时唱的一些歌曲。我是在故乡当铁路工人时认识她的,而许多美好的回忆都是来自那遥远的故乡。这时我脑海里一下子就跳出一幅画面,我马上拿起速写本就把她画下来了,之后的事情就是完成这件作品了。 之四:杨飞云之最 采访杨飞云让我无比尴尬。我比约定的时间整整晚了两个小时。途中我的车抛锚在了南二环边上,当我叫了我常去的那个汽修厂拖车,拖车在一个多小时后才姗姗来迟时,我无比懊恼,冲着汽修厂老板发火“你耽误了多少事!我今天约了采访杨飞云!谁会等你那么久!”这汽修厂老板听到杨飞云三字眼睛一亮,一点不恼:“杨飞云,是不是把自己老婆画得特漂亮的画家?”汽修厂老板的身世我略知一二,学水利工程出身,后辞职开了家汽修厂,三十多岁。从事着从未与艺术沾边的职业,对杨飞云居然有如此了解,让我不禁感慨:曲高亦有和众者。 而更让我感动的是那天杨居然一直在耐心地等候着,并丝毫没有不满于我的迟到。他的太太陪坐一旁,一如他画中的温柔娴静。 杨飞云的画室位于燕郊的经济开发区内,一幢两层的小楼,所有房间一字沿南向排开,透过客厅阔大的玻璃,楼前的绿树草坪一览无余。 画室一如杨飞云本人的简朴自然。原色的木地板上堆放着各式绘画工具,几件老式中国家具扶手椅、屏风等散落其间,把画室衬托得古色古香。已完成、未完成的画作摆满了各个角落,把这间高达五六米的开阔空间堆放得满满当当。甚至还有一台小电视。杨飞云说,那是给坐久了的模特消遣用的。杨的勤奋与努力,周到与细致在画室里可见一斑。 1、 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 杨飞云:我个人最高兴的事情还不止一件。说心里话,当画得特顺的时候,并得到自己尊敬的行家的认可,就感到非常高兴,这是为事业成功而高兴。还有就是在大自然里徜佯,那时候人心情最舒畅,画画的那种状态也容易被调动起来。还有一件特别高兴的事情就是到国外去看大师的作品和进教堂。到罗浮宫和普拉多美术馆去看达芬奇和伦勃朗的原作,那是看印刷品所无法比拟的。有时我就会站在他们的一幅画前呆呆地看上几个钟头。而当我看到科隆大教堂、梵蒂冈、巴黎圣母院的时候,真感到有些不可思议。能建造出这些伟大的建筑,灵感一定是来自神的启示。我在梵蒂冈参加了几次宗教活动,当圣乐响起来的时候,真感觉那是从天上飘下来的声音,世俗当中听不到。那种音乐好像不是从胸腔里发出来似的,而是从脑门子上贯下来的,神圣、庄严感油然而生,内心也变得非常纯净。这真是灵魂深处的愉悦,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那种快乐。 2、 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 杨飞云:人生没有方向,远处没有亮光。平时很忙、很累,做事情很用功,也得过一些奖,有一些名气,经济上也不用太发愁,但就是迷失目标,自己不知道还怎么都好,一但知道了就非常痛苦。我最迷茫的时候,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美国的那段时间。那时出国,不像徐悲鸿先生那样,是为了救国。不少国人很盲目地就跑到国外去了。我当时在美国靠买画也会生活得很好,但种族问题、艺术上存在的问题、文化差异问题时时困惑着我,根本就找不到自己民族文化的东西。也就觉得自己脚下无根,心里无底。就像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航行,永远也找不到岸边、找不到灯塔一样。 3、 最遗憾的事情是什么? 杨飞云:想做的事情而没有去做。本来是很容易做的事情,但由于某种客观顾虑,也就不了了之了。比如前几年去德国,稍微辛苦一下,绕道去一下柏林和德累斯顿都不是太难的事。后来一查,柏林和德累斯顿有几件拉斐尔和伦勃朗的原作,真是非常遗憾。在中央美院读书的时候,几乎所有的老师都特别强调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比如临摹大卫的石膏象是大学课程中的重要作业,但我并没有把这事太放在心上,自认为以后再画,可正像老师说的毕业后再不可能有那么整的时间,那么大的精力去做了。现在想起来后悔极了。就是因为基本功不扎实,后来走了很多弯路,付出了不少代价。 4、 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 杨飞云:画画画到忘我的时候最幸福。忘掉了时间,忘掉了吃饭和睡觉,不知疲倦地将自己融入到画布中去,融入到自己最热爱的事物中去。其实这种幸福的感觉并不在于你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而是在你创作的过程中你真正快乐而忘我。 5、 艺术上奉行的最高准则是什么? 杨飞云:我认为画家创作的最高准则是艺术品必须能进入人的心灵深处,使人的精神得以提升。像我这个年龄段的人体会到的现实非常苦闷,而在创作方面也可以走两条路:一条路是去表现,去揭露。另一条路就是去弥补、去修复甚至去升华。我选择的是第二条路,即着力去表现生命力的纯净、健康和美好。 巴赫曾说过:“音乐是赞美上帝的荣光和人类心灵的欢愉。”我的想法是人在快乐的时候,更容易善良,更容易做到精神上和情感上的天人合一。 6、 最理想的艺术境界是什么? 杨飞云:就是古希腊的那种艺术境界:思想崇高和身体健康的完美的结合。要达到这种境界真是难。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认为灵魂重要身体不重要。但二者其实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能表现出二者完美结合的作品才真正是不朽的。 7、 平生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是谁? 杨飞云:还是靳尚谊先生。无论是在学业上和做人上,他都是我最为尊敬的导师。他做人本份严谨,有责任感。这对我的影响是浅移默化的。而在创作实践上,他不注重表象,而注重对内在的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探入探究。另外,我的妻子对我在艺术上和生活上的影响也非常大。 8、最崇拜的西方艺术家是谁? 杨飞云:伦勃朗。他是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艺术成熟期时的最高峰。他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虚实造型的力量、情感的深邃和光的颤动都让我心醉不已。只要把他的创作规律的一小部分研究明白了,我就觉得非常够用了。 9、 最崇拜的中国艺术家是谁? 杨飞云:北宋画家范宽。范宽的画创造的不是有我境界而是无我境界。他真正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山水精神。当你看他的《溪山行旅图》的时候,你就会被那种大境界、大气势所震摄、所融化。而他画的即不是中国最美也不是最险峻的山水,但你已经被他的画彻底征服了。米芾对范宽的画是这样理解的:“范宽山水丛丛如恒岱,远山多正面,折落有势。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溪出深虚,水若有声。物象之幽雅,品故在李成上,本朝自无人出其右。晚年用墨太多,势虽雄杰,然深暗如暮夜晦暝,土石不分。”我也认为这种说法比较妥贴。另外,范宽的精神也令我非常钦佩。为了能画好山水,他干脆就住进了大山深处,全身心地体验云烟惨淡、风月阴霁的微妙变化。只要有了这种精神,画画会变得很有乐趣。 10、 自认为最成功的作品是哪一幅? 杨飞云:1993年创作的《蓦然》。这幅画只是抓住了日常生活的一个瞬间:当时妻子回头一看,我就觉得当时那种目光,那种情调特对,就将她表现在画布上了。我觉得只有画和自己密切相关的人和事物,才能非常容易地把自己真实的情感抒发出来。 11、 最失败的作品是哪一幅? 杨飞云:一幅未完成的《陕北老农》。那是在中央美院进行毕业创作时,想画的一幅画。我们当时都把毕业创作看得很重要,认为这是人生一个阶段的总结,无论是在思想性上和创作技法上,一定要创作出能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作品。中国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画农民最能体现出这个社会的本色。而农民中又以陕北老农为最地道的农民,于是我就把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陕北老农身上,着力表现我作品中每一位陕北老农的个性。我虽然想得天花乱缀,但在实际表现上,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我还没画到一半,就画不下去了。但这次失败,也给我以后的艺术生涯带来了一个转折性认识:即一个画家仅凭技巧和主观想象去表达自己所不熟悉的生活,那真是困难重重。创作出来的作品恐怕既难以打动自己,更难以打动观众。 12、 最不愿意干的事情是什么? 杨飞云:于画画无关的事情。不少画家说最不愿意干的事情是画应景之作。但我觉得即使是在画应景之作也还是在画画,也还可以接受。怕就怕让我去干和画画毫不相干的事情。比如 ,我考上美院前,是铁路上的车辆钳工。工作时无法画画,就让我特别苦闷。 13、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什么? 杨飞云:生活上比较简单、自然一些。经济上没有太大压力,能够从容不迫地去干自己想干的事情。物质生活是个没头的东西,深陷其中,反而会觉得身心疲惫。换一个角度想,你即使有10套房子,也只能住一套房子。有100张床,也只能睡一张床。 14、休闲度假最想去那里? 杨飞云:最想去意大利,在那里可以看到古希腊的艺术,可以看到文艺复兴时的艺术。我真正最想看的是那些伟大的人文景观,它们对我的精神滋养至关重要。 15、最震撼心灵的艺术品是什么? 杨飞云:米开朗基罗的《大卫》。这件作品真是超然力量和精神的完美结合。人类对生命的赞美从来没有达到过这种程度。米开朗基罗将人体的筋脉和骨骼表现得纤毫毕现。而其表现出来的人物的精神和气质,又让人向往不已。我曾在这座雕塑前,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怎么也想象不出来米开朗基罗是怎么达到这种力度和美的。我随后再去看其他雕塑,虽然也都是世界名作,但都觉得它们小了、弱了 16、作艺术家应当最推崇什么? 杨飞云:对艺术应该达到一种信仰的程度,艺术就是宗教。艺术家要永远勇于正视自己,甚至否定自己。我之所以最崇拜伦勃朗,与此也不无关系。本来,他早就功成名就了,名气、金钱、地位他一样都不缺。但就为了一幅《夜巡》,他可以牺牲获得的一切。艺术家自身也应该有一种精神上的超越。要相信世界上有那种超越个人、地域、民族和时代的那种超然精神的存在,超然美的存在。只有相信这种存在,才能理解古希腊的作品,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而艺术品又是精神产品,艺术家只有关注这种永恒的存在,才能使自己的境界得以升华。 17、作艺术家应当最反对什么? 杨飞云:没有感觉的时候还在那里画。那是无病呻吟。我们千万不能把艺术当做干活,心里没感觉硬要表达一个假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