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飞云
现任: | 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学会副主席 |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院院长 | |
教授 | |
博士生导师 |
来源:时代美术馆 发布时间: 2008-05-23 11:27:22
编者按:杨飞云,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写实画派名家,《热血5月? 2008》创作活动的领衔画家之一。21日5点30分,正在中环世贸D座31层创作现场创作的杨飞云先生接受了记者的专门采访。 记者:您认为这次创作的意义是什么? 杨飞云(以下简称杨):画家要为这个事件做一点什么,尽管钱已捐过了,但总有一种不踏实的感觉。可是要捐画的话,一般也就是些小品,一些很平常的作品。这次创作的意义,就在于通过艺术家的参与,从而调动了大家创作的热情。就像文化部举办震灾晚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把各界人士聚集在一起,所有的节目都是临时安排,但反响非常强烈,调动了各界艺术家的情感。大家都很激动,我当时也流泪了,这说明艺术就是让人们感动,触动人们的内心情感。这次创作活动投入的力量如此之大,艺术家能体会到一种忙乱恐慌的感觉。这次创作活动调动了整体中国写实画派艺术家的激情,显示了艺术的力量,也显示了集体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像部队的抗战、抢险、救灾一样。 记者:独立的艺术家在集体创作中合作情况如何? 杨:这次集体创作,艺术家的个性不同,描绘的内容也不同,但表达的却是同一个思想。 这次创作显示出艺术家们的一种内在合力,激发出艺术家大灾后的一种情感,作品的意义更多地体现在内涵上。画家平时都是比较自由的,都喜欢在独立的创作空间进行创作,但这次灾难把全球华人的激情都调动了起来,艺术界也是一样,艺术界表现出一种超出意料之外的合作状态。来这儿作画的艺术家都很辛苦,都不愿意离开,抓紧时间进行创作。很多平时很个性的人,在这次创作中都表现得非常默契。 记者:我们看到,在这次创作中有的画面是由两位艺术家共同来画,每组艺术家是怎样进行搭配、组合的? 杨:画家都是自由组合,自由搭配的,没有统一的安排,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创作就这样开始了,而且从创作的实际情况来看,每组搭配得都非常合适。 记者:结合这次创作,请您谈谈艺术表现生活的独特之处?作品完成后的义拍有何特别意义? 杨:这次创作从意见的集中、统一,到内容的确定,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开始创作也就是发生地震后几天的事情。 整个事件内容太多了,它反映的是整个人类的一个东西。它反映了人们面对灾难的种种情感。其实,记录事件最真实的方式就是录像,而我们作为艺术家,更多的是将更深刻的内涵通过画面反映出来。一个画家很容易充满自我情怀,而这件事情一下把艺术与生活拉近了,这对艺术家的成长也非常有利,画家一边画一边感受,可能会使画面表现得更深刻。 像现在其他的几个地方也都在拍卖捐画,我们艺术家也拿了一些画去参加义拍,但这大多是平时的一些小品,没有这次创作作品的义拍更有震撼力,因此意义也就更重大一些。 记者:这次创作与您以往的创作题材和风格不同,您是怎么样处理这种转变的? 杨:从我自身考虑,平时的画反应社会的东西少,因为平时是在画里面表现自己的理想,但是对于这样的很社会的题材我并不陌生。文革期间我曾做过大量的写实创作,上学的时候也常画各种人物形象,毕业后的创作才开始偏重于古典和肖像,这次活动对我自己以后的创作也有所拓展。 记者:那您以后会因这次创作而改变创作风格吗? 杨:哦,近几年我一直去藏区、四川,每年都下去一次,画一些生活里面很感动人的画面,像老人、生活场景、道具等等题材。以后我可能会更关注这些,更关注农村这种内涵深刻的、本分的题材,而不像是时尚类的那种。这次的创作挺像《希阿岛的屠杀》,还是挺震动的。它不是人类之间的屠杀,是大自然的灾难。今天上午我喝了三杯咖啡,为的就是让自己保持这种状态,继续创作。 记者:画家平时创作都需要很长的时间,而这幅作品26号就要完成,您觉得怎样处理? 杨:由于这是一个特殊的创作,对于画面我们不要求制作得多么整齐,多么细腻,重要的是画家的情绪,画家创作的激情。完整性并不多么重要,更重要的是追求情感的宣泄。 记者:您在创作构思这幅画面的时候,为何选取军人题材和这样一个场景?这是否是您的某种情结? 杨:我画的这部分内容是救援,我考虑的是各种救援方式,飞机、军人、护士……整个画面很痛苦,很骚动,而在痛苦和骚动中又给人以希望。军人题材我以前很少接触,但这次灾难,军人的事迹很令人感动。每次大的灾难出现,军队都是冲在最前面。选取这个题材,其意义更大,意蕴更深。 (根据采访记录进行整理,未经被采访人审阅) 采访、整理:高原、席宇、孔德平 2008-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