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天中|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学会-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艺术的殿堂

水天中

现任: 艺术评论家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学会常务理事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返回

画里涛声

作者|水天中发布于:2009年06月12日

20世纪前期的中国画家中,有许多人具有高超的诗文修养,齐白石、黄宾虹、姚华、陈师曾……他们直接继承了传统文人画学传统,开启20世纪中国绘画的曙色。其中既是画家,也是绘画史家的黄宾虹,不但在山水画创作的一代宗师,也是现代中国画学的一代宗师。在他之后,则有潘天寿、郑午昌、傅抱石、俞剑华、郭味蕖、邱石冥等人在画史画论方面的建树。与此同时,一些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美术家如丰子恺、王子云、张安治、吴冠中等人,在中国美术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追溯传统,酌取新知,创作、教学和史论着述齐头并进,对当代中国美术的发展影响巨大。这些美术家的美术作品与他们的艺术思想、理论着述,具有同样重要的美术史价值。对他们在这些既联系又不同的方面作总体研究,才可以对他们的成就作出恰当的把握和评价。 张安治(1911-1990)生长在江苏扬州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家庭里,耳濡目染,自幼养成感受、鉴赏书画艺术的能力和高雅的艺术品味。14岁考入江苏省立第四师范,选修国文与图画。17岁考入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西画班,在徐悲鸿、潘玉良、蔡任达、吕凤子、宗白华等先生指导下学习绘画和美术理论,选习诗词于汪东、吴梅诸先生。在作画、论画之外,他始终不曾放弃他所心爱的诗歌,诚如其自叙:“未忘雅颂,常伴诗囊,书画相依,吟哦不废”[注]。如论近五十年来画家之诗,诗情诗味,潘天寿之后非先生莫属。 青年时期的张安治,是以绘画才华而引起当时美术界的重视的。20岁从中央大学毕业,毕业作品《渔翁》(1931,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流露出作为一个深受中国传统诗文影响的现代画家,对文人理想中的清苦劳动生涯的敬爱,这张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参加了南京市美术作品展览。这一年5月,他随徐悲鸿、潘玉良两位老师北游,登岱岳,谒孔陵,在北平拜见齐白石,齐白石有小诗相赠。这一段经历给他留下了深远影响。由于传统诗、画的长期熏陶,张安治一直对表现自然情境极有兴趣。从学校毕业后,曾画过许多江南景色。当时他多作山景、海景,画面上的山中白云,海滨朝霞,优雅而静谧。其中有一些是在黄山、庐山等地的小幅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写生。如《朝云》(1933,木板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南海夏日》(30年代,木板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溪》(1935)等。 1936年,张安治的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群力》参加了中国美术会第一届年展。这幅画所呈现的是他的艺术情致由清寂的孤独向现实的热情的转变,那些在强烈阳光下汗流浃背,同心协力的劳动者,体现出画家对现实社会状况的关切和明朗的乐观心境。这幅画的精神境界和绘画技巧说明,张安治已经进入三十年代最具实力的艺术家行列。 除了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创作以外,粉画也是张安治创作的亮点,数量少而质量高,作于三十年代的《说书人》,是当年中国南方城镇生活的风俗画。《有拱桥的风景》笔简而意长,利用纸的底色表现出阳光下的温暖山景。《舟子》(1936)描写停泊于岸边的小船和船民,以线条勾勒出一艘艘木船,多中有变,繁而不乱。他善于利用画纸的底色表现丰富的色调和阳光感,用简洁笔法描出斑斑点点的阳光,使人击节叹赏。30年代后期,时局的急骤变化牵动着全国艺术家的心。当日本侵略者的炮火由东北而华北,民族危亡迫在眉睫的时候。艺术家的心境以及他们的风格、样式,便随之出现变化,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后羿射日》(1937)、国画《避难群》(1940)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中国人同仇敌忾的心情。30年代后期到40年代初期,日本空军疯狂轰炸中国大后方城市,重庆、桂林、昆明、兰州都遭到狂轰滥炸。张安治在此际作《后羿射日》,通过象征性的构图,表现后羿(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为民除害的勇气,以“射日”指代“抗日”。这幅画以鲜明的寓意,表现了被侵略、被屠杀的中国人民奋起抗敌的战斗意志。在1937年的第二届全国美展中,它成为众人争看的作品。后来在各地展览,受到大后方抗日军民的热烈赞扬。诗人柳亚子有诗相赠: 整顿新魂换旧模,少年才笔压江湖;骄阳酷暑相煎急,爱看君家射日图。 这幅画后来为贵阳防空学院所收藏,时人有“宝剑赠与壮士”之赞誉。 八年抗战,张安治一直以画笔为抗日救亡服务。在宣传、教学的间隙,画了许多表现西南风物的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水彩和素描。这些画所包含的纯朴诗情告诉观众,由深厚文化传统哺育的艺术家,不会因强暴横逆而丢弃自己的精神追求。 作于抗战初期的许多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写生,流露出这位成长于东南沿海城市的画家,初睹西南雄秀奇峻山水时的激动。《阳朔晨雾》(1936)描写晨雾朦胧中的阳朔山川,《漓江秋》(1937)写明朗阳光下的漓江沿岸山峰,《绿荫》(1938)则以流畅的笔法画出碧绿的草地,溪流上的人行木桥,中景的树林,远处的山峰,都显得那么清静。 水彩画是他三四十年代作品的重点。其中有完整严谨的水彩画,也有疏简潇洒的铅笔(炭笔)淡彩,它们的共同点是有淡雅空灵,意境悠远。许多作品曾成为后来青年学子学习水彩画的范本。铅笔淡彩《漓江一景》(1937),近景是渔船和独木舟,远景是富于广西地域特色的漓江山水。水彩画《兴安小桥》(1938)和多幅漓江写生、桂林写生作于40年代,画家以水分饱满的大笔涂写远处山峦,单纯而不单薄,色调和谐富于变化。水面的清澈和静谧,近景的丰富具体,加强了画面的空间感。广西全州写生(1939),画的是鸟瞰江畔小县城,近景是山岗上架起的的古老铜钟,那该是附近寺庙中的东西,为防御日寇空袭而架到靠近城市的山上,敌机来袭时以钟声为警报。这些画使人回忆起抗战时期大后方平民特有的情怀,危难频仍而满怀希望,生活艰辛而毫不颓唐,在巨大的苦难中时时有诗情萌发。正如他《郊行偶得》诗所咏: 偶出西郊路,非同避难群;草黄丛树紫,山赤暮烟青;落日含娇态,诗人爱晚晴。归途逢野老,犹自话空军。 四十年代前期,张安治在四川工作。他在四川青城山、灌县、都江堰等地作了许多写生,作品《青城山中》(1943 )以丰富微妙的绿色调,表现“青城天下幽”的胜境;《都江堰前》(40年代)以虚写实,以近景大树为画面主题,烘托出都江堰一带的开阔清幽;《灌县伏龙观》(1943)格局严正,伏龙观的宫阙与观前草棚的有趣味对照。素描《都江堰工地》(1943)透过树木枝叶看到远处的都江堰附近田野,简练、概括而不失丰富、精微。与同一题材的水彩画《都江堰前》似为同时所作而各擅胜场。这些画不仅表现了巴蜀山水的雄奇幽秀,而且反映了作者源源不绝的诗情。有《灌县赴青城山道中》诗为证: 倦闻仙迹不求神,山色青葱系梦魂;喜着芒鞋堪涉水,独携藤杖上青城。 1946年,张安治与费成武、张倩英、陈晓南赴英国访问、研修。在广泛涉猎中外美术名迹,深入研究艺术史的同时,继续作画不倦。他描写英伦宁静的自然和古老的建筑,细致入微地传达出英国所独有的人文情怀。《海德公园之秋》(1946)以疏淡而温暖的色调,简约而自由的笔致,写出园中烟水苍茫的秋色。他画英国人引以为傲的绿草地,画幽静的林荫道,画从山顶远眺城市,画海滨风色,随心点染出开阔畅亮的海滨景物和消夏的英国人。在一批苏格兰写生中,我可以看到高耸入云的教堂和“西风残照”中的神殿遗迹,是如此古雅和庄严。(《英伦写生,教堂》应为《爱丁堡写生》)。 旅英期间,张安治应邀在伦敦、谢菲尔德、贝尔法斯特、剑桥、伯明翰等城市举办了绘画作品展览。在四位访英艺术家中,他是参与学术活动、举办展览最多的一位。 五十年代以后,张安治绝大部分时间在北京生活,先后在政务院典礼局、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工作,在美术史研究与教学方面投入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绘画创作方面,重心逐渐移向水墨画,但他这一阶段的水彩和速写此时更显老到。古城北京新貌和北方名胜古迹,是他描画的主要对象。他常常将视点移向北京园林,近景错落有致的树木枝干与远处的建筑安排在一起,使庄严而富丽的建筑显得具有活力,《故宫角楼》、《晋祠春晓》、《云岗大佛》透露了作者思考重点的转移,他在对古代文物的考察中作风景写生,使人文传统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松柏和古建筑是他当时素描、速写的代表性题材,自然和人力建造的这些“不朽之作”,在他的笔下显得刚健、伟岸而又挺拔多姿。从1935年的《匡庐松》到《松树》(1947)、《公园之晨》(1954),从1928年的《古塔》到50年代的《故宫角楼》(似为景山公园山间所画,相同题材的水彩画《故宫角楼》是从筒子河边所见角楼),给我们展现了一条脉络清晰的文化、审美发展路向。 他并不是不关注时代风云,在人物、动物、花卉速写中,留下了许多时代的印痕??大炼钢铁的场面、红旗招展的水库工地、群英会主席台、北新桥人民公社社办工厂车间劳动场面、乡村集会……而在《院落与标牌》(1960)速写里,他仔细画出人民公社办公室屋檐下密密麻麻第排放着刚做好的标牌:北京市宣武区椿树人民公社毛棉厂、塑料厂、电镀厂、托儿所、幼儿园…… 对于大跃进时期一天之内出现如许社办单位的事实,既非赞美,也非讥讽,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艺术史家敏锐的历史眼光。     1964到1978年间,是张安治先生绘画创作的空白期。和大多数中国艺术家一样,艺术早已成为遥远的记忆,他以“图书半架余生足,检讨千言自觉迟”自嘲。聊以自慰的是他可以继续作诗。他的老友为他的诗集作序,有“以画表象,以诗寄怀”之说。从青年时期到晚年,他的绘画与他所历所思相谙相合,画与诗构成他的心路历程脉络。现在许多画家的作品缺乏这种脉络,或者只有技法程式熟练化的脉络,而缺少心路历程的痕迹。与时下许多着名画家相比,张安治的作品为数不多。但这些作品绝无应制赶场之作,而是一个学者的跋涉和思绪的产物。他有诗述其艺事曰“画里涛声梦里闻”??这些精致的绘画作品,是这位清迈高超的学者内心涛声的连缀。   2004年      雨水   [注]  自叙及诗文均引自张安治先生自编,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的诗集《漓江吟》。 ------------------------------------------------------------------------ 此文为《张安治画集》序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发表于2004年7月11日《人民日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