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尧
现任: | 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学会理事 |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 |
胡一川研究室主任 |
解说:1957年6月14日,湖南常德的阳光格外明媚。就在这天下午,一封来自中南美术专科学校附属中学的录取通知书送到了一位16岁少年的手上,他的名字叫杨尧。
解说: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的少年成为广州美术学院的教授、当代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艺术家。而半个世纪前,那明媚的阳光也如影随形,融化在杨尧的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艺术中。
解说:2007年3月,杨尧的大型风景画《崛起》创作完成。作为杨尧多年写生的心血结晶,这幅作品一经完成,就被选入《近日中国美术》第二届大展。
采访:苗凤池
他背着个书包,也到全国各地走了很多,他主要是走向中国的西部,去了解西部的一些比较有块面的 有力量的,有冲击力的一些素材,以大量的黄色,以大宽面的组合。通过这些东西把自己,作为一个湖南血液的一个画家的情结舒展开来。
解说:土地是杨尧长期关注,并加以思考表现的主题。从1997年开始,杨尧先后八次进入中国西部地区写生,2003年,他的系列作品《走进西部》作为21世纪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的优秀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画面中,蓝天和土地之间形成了温暖的对比。而天地交融的地平线,则传达出,空间上,无限延伸的感觉。广袤荒凉的土地上,一簇簇近乎黑色的植物在顽强地生长,而现代化的公路笔直地穿行而过。于是,苍茫天地间,人类活动的踪迹突显了出来;自然景观,被画家赋予了深刻的人文内涵。
解说:面对发展中的西部,杨尧用画笔进行着理性的思考,当面对自己家乡的时候,杨尧的创作,则进入了一种更为纯粹的情感状态。他在自己的随笔里这样写道:家乡的风景,是我艺术上的启蒙老师。它萌发出我对美的向往,那种美,完全是一种能超越了技术的图象能量。
采访:殷双喜
在这个系列里头,杨尧先生基本上把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的、这种技术的显现就给忘掉了。没有刻意地,对他所看到的风景做剪裁。我觉得在某种意义上,他是一种童年的印象,在画面上的再现。
解说:1941年,杨尧出生在湖南常德,这座湘西沅江之滨的小城里。1954年,13岁的杨尧顺利考上了湖南常德市第一中学。常德一中是当地最好的重点中学,上清华北大是学校里大多数学生的理想。可是,杨尧却并不这样想,他要去考美术学院。
采访:杨尧
当我告诉我妈妈,我要去学画画的时候,我妈妈就瞪着望着我,学画画有什么用,我也瞪着眼睛望着她,我想了半天,我也不知道有什么用。不过老师说画画好,做画家很好,早上也画 晚上也画,很愉快 很美。
解说:1957年,16岁的杨尧离开湘西来到武汉,开始在中南美术专科学校系统地学习美术。那时候,学校特意开垦了15亩地,用来种植农作物。因此杨尧的课程表中,有一个非常特别课程??劳动课。
采访:杨尧
在我们教学当中,有一个放工具的房。里面有锄头 铲子,还有箩筐这些东西。一到劳动课,
大家都去了,都非常愉快。尤其是收获的时候,一挖就是一个番薯,一掰就是一个玉米。大家都感觉到一种收获的喜悦,当时都充满着一种革命的理想主义,整个生活都感觉到很朝气的,到处都充满着希望和阳光。
解说:正是这种看起来与绘画关系不大的劳动课,培养了杨尧对土地的热爱。而他和大地之间这种水乳交融的情感状态,对他的性格和艺术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解说:1960年,中南美术专科学校从武汉迁入广州,改名为广州美术学院。这一年,杨尧升入到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系,开始接受苏联写实主义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的严格训练。
采访:杨尧
这里保留的都是我在附中和学院,画的一些小习作,我们当时画画的条件比较困难一些,用的纸基本都是这种经过印刷以后,纸板比较硬,因为这样便宜,在这上面刷一层胶,就可以作画了。
解说:大学时代,杨尧对田野乡村的风景,逐渐表现出发自内心的喜爱。这种对土地的依恋,如同一屡阳光,慢慢照亮了杨尧的艺术之路。
解说:1965年,杨尧的毕业创作《雨后》,以严谨的写实技法,生动地描绘出一种极为贴近现实的乡土气息。这幅作品被广州美院的老师,公认为作为学校最有才华的学生作品之一。
解说:大学毕业以后,杨尧留校任教。文革十年中,革命历史题材成为杨尧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创作的重心。1976年11月,为了创作大型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毛主席重上井冈山》,杨尧与版画家潘行健一起到江西写生。一进入井冈山,杨尧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风景写生当中,根本没有意识到一次意外的险情正悄悄逼近。
版画家潘行健口述
我们住在一个哨所的所在地,那是一个非常土的房子,
杨尧口述
夏天有人居住,冬天就没有居住了,我们就住在那里面,
版画家潘行健口述
在那种情况下画一会儿手僵、脚僵,就原地跳,跳的身体有一点热气,手有一点热气,灵活一点再继续画,
杨尧口述
有一天晚上,我跟潘教授吃完晚饭以后就休息,因为那里既没有收音机,更没有什么电视,天黑了就睡觉了,冷啊,就取暖,
版画家潘行健口述
天太冷了,烧了一个炭盆,那天我们睡的比较早,杨尧先睡着了,我还没睡着,还有点清醒的时候,觉得手动起来好像没力,全身轻飘飘的,头又晕乎乎的,我又叫杨尧,叫了几声没应乎,
杨尧口述
我想自己爬起来,但是我的手脚都听不使唤了,飘飘然然的,浮来浮去,要想动哪根本动不了,但是没有痛苦,没有太大的痛苦,
版画家潘行健口述
当时叫不醒他,我就用力把他撑起来,其实不动的话,自己一点也不想动,但要动的时候,好像硬着头皮命令自己动才能勉强的动一下
杨尧口述
潘老师他还清醒,他可能意识到煤气中毒了,他就首先把那个窗子推开,
版画家潘行健口述
我记得是推开的,趴在床上把伸手把窗户推开,一推开我知道最关键的问题解决了,如果推不开窗户,我们两个现在就不会在这里,肯定那天晚上就完蛋了,推开窗户以后,我就拼命吸了几口气,新鲜的空气。
解说:窗外涌入的新鲜空气,拯救了濒临绝境的杨尧。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各种各样的西方造型艺术和现代美术观念纷至沓来。而这些新思想和新观念也如同一缕缕新鲜的空气,激发出杨尧沉寂了10多年的艺术创造力。
1983年,杨尧与广东几位青年画家一道,成立了“105画室”。“105画室”创作了一批抽象主义和表现主义的作品,这些作品与传统的写实主义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拉开了很大的距离。一时间,“105画室”成为广东先锋艺术的代名词。
杨尧口述
转换到新时代以后,我感觉他有一种动力希望自己不断的变革,不能死守在一个地方。
版画家潘行健
他对现在的东西,对时代的东西,对于艺术形式一些变化它非常敏感。
解说:1984年,杨尧创作完成《宁静的空间》,入选中国第一届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展。同一年,杨尧的作品《赤土》,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
采访:杨尧
当时有一块这么大的画布 很大,我要做一个试验,我就把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颜料很厚就涂在上面,当时学校里面搞建筑,一些沙把它调在里面,或者洒在上面,然后再用刀 用笔再抹一抹,给它形成一种好像是红土地的状况。
采访:殷双喜
大块的红土 两个绿色的幼芽,顶着去生长出来。不仅在视觉语言上给人一个享受,而且在内涵上也还是表达了象征的一种意义。
解说:《赤土》的构图高度简练、极富视觉冲击力,传达出作者对转型期中国文化的隐喻和解读。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巧妙融合,使杨尧成为新时期画坛上颇具创新性的艺术家。
解说:杨尧的教学风格和他的画风一样,灵活、开放,兼容并包。1993年到2001年,杨尧当任广州美术学院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系主任。面对汹涌而至的后现代艺术,他包容各种艺术观念和艺术试验,发现并引导每个学生的个性化表达方式。
学生范博采访
他当时跟我说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他说很多教师带自己研究生的时候,要求自己研究生学自己,他说你不要学我,你按照你的路子来走。
解说:直率,开明,宽容的教学方式,使得广州美术学院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系非常具有活力。从当下这些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系学生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激情跃动的艺术生命。
解说:面对世界的飞速变化,面对都市的喧嚣成长,面对文化的多元发展,曾经一度以先锋姿态亮相画坛的杨尧,却选择了回归。
杨尧口述
我不能跟我的学生相比,他们成长的路线跟我不一样,他要表现反抗或者是一种孤独了,我没有那个感觉,即使我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也感觉到阳光灿烂。
采访:殷双喜
大概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情感上这种回归怀旧,在艺术上,他也会有一种回归。所谓的回归,就是回到那种最质朴的一种表达。
解说:杨尧的回归同时也是一种创作心境的回归。从90年代末期开始,杨尧尝试着在西方风景写生体系中,融入传统东方的审美情趣。2000年,他的新作《黄昏》,入选“20世纪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展”。它的诞生,标志着杨尧的风景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采访:殷双喜
一个一个像麦垛,也像小山包。实际上 它们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在阳光下,是一个非常具有人性化的,一个表达的象征符号。在中间有一棵大树,无声地在地平线上向天空延伸。他整个传递的是,一个好象远离了人世喧嚣的一个境界。
解说:《黄昏》用恬淡的意象,勾勒了旷古的宁静和悠远,象征出人类精神世界的恒常。
解说:杨尧的风景作品中很少见到人的影子,却处处笼罩着人性的温暖。绘画带来的美好和愉悦,从少年时代开始,就一直持续在杨尧的心底,成为他生命里最温暖的一种情感。而杨尧的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艺术,正是在对这种情感的表达中,回到了过去,也开启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