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怀庆—低调而求索的艺术人生
阅读:486发布于:2010-10-09 00:00 作者: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学会
导语:2010年11月18日—2011年7月17日期间西雅图美术馆将举办艺术家王怀庆个展。王怀庆1944年生于北京。早在1970年代,他就以造型准确、线条流利的插图闻名。80年代后开始在形式主义道路上思考与探索,从最早的求索变形构成到绍兴的故园,再到解构明清的家具,在艺术上经历了“结构—解构—建构”三个探索阶段,最终打破画面边框的疆界,从纯粹的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到材料的介入和平面的扩展,从二维平面走向空间。尤其是近年来的巨制如《大明风度》、《金石为开》、《一生万》(之一、之三)、《没有家的家具》、《天工开物》等,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中最杰出、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多次在美国、法国、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意大利等地办展。其作品为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北京市美术家协会及海内外收藏家所收藏。
英国评论家苏立文先生曾评价:“王怀庆的艺术风格始终坚持根植于中华文化,更为重要的是他处于中国现当代历史转型时期而对自身文化的自省”,“吴冠中发现了江南水乡白墙灰瓦的美,王怀庆则带我们深入其中”。
在中国艺术史中独树一帜的王怀庆
王怀庆在过去三十年艺术生涯中持续不断的革新。从一个赋有不凡天分而接受严格教育的孩童到成为活跃于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同代人画会”的领导者。他大胆的将激情与至美展现于画布,抹去了革命现实主义的笼罩而将人性重新带到文革后满是创伤的中国。而此后,欧美的游历更坚定了这位艺术家的信念:“中国文化的传承可以也应被视为当代艺术表达的一缕活水。他创造性的将中式家具以图像的方式进行演绎,将物体本身的核心灵魂铺展于画面,而使自然写实主义难以企及。”
“王怀庆在中国艺术史中是独树一帜的。”这位元艺术家对于传统主题的深度探讨---诗歌,建筑,自然---都将王怀庆坚实的定位在中国历史性的传承中,与此同时王怀庆更准确无误的以视觉的方式表达出当代的审美意识。除此之外,这位艺术家的人生处于中国历史上关键时刻的新纪元,“从文革时期到成为北京画院的一员,这一时期正好鉴证了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发电体而在21世纪崛起的历程,我们能从此展中看到广阔的人文与政治面貌。”
王怀庆在90年代初开创了他非同凡响的与中国建筑相关联的系列力作---将精纯的中国艺术视觉境界与抽象的构成情愫相结合而与西方视野相接轨。王怀庆的艺术风格始终坚持根深于中华文化,更为重要的是他处于中国现当代历史转型时期而对自身文化的自省。
年逾古稀仍在艺术创作之路上低调而求索的王怀庆
65岁的王怀庆,每日都会到他的工作室工作,这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职责和热情。作为中国最有成就同时也是市场最佳的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家之一,他的生活方式相当质朴,至今不用电饭煲,而仍用普通的锅来烧饭。不同于中国很多有优异市场的艺术家,王怀庆没有开设工作室,雇佣学生或助手大量生产,而只象帖商标一样的在画作上签名。即便在他最多产的时期,比如1990年前后,一年大概只创作20件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近年来,他的“产量”减少了,因为他常画大画,这些画作每件都耗费数月完成。相对而言,较少的作品数量,或许会让人问到,他是不是一位中国当代画坛的“领袖”,因为没有太多的作品来夸大他在艺术领域的深度与影响力。但王怀庆从来没有担忧在意过,甚至也没有想过要收些弟子,搭建个平胚,来宣扬自己的观点。他曾拒绝了多所名校的邀请任教, “我不知道怎样教会学生有创造力, ”事实上,王怀庆相信每位艺术家必需要寻找自己的路,行如所言,他的老师吴冠中先生对其持续的革新和不为名利所迷的态度很是赞赏。
英国评论家迈珂·苏立文如是总结:“是三个因素激励了王怀庆:他对传统中国及其与现当代世界关—的感悟;他自身的生命记忆;以及他对绘画本质秩序的探讨。”
迈珂·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将王怀庆艺术的成就归功于他的个人品性:“王怀庆的作品正是结合了这种对人的感悟, “在孔夫子的学说中或许被称为仁爱之”,其中包含他个人的天性和作为中国人的悟性,以及他那从躁动纷乱中创造出诗一般秩序的力量,使他的画作如此令人所深深激赏。”除了艺术的功绩,在中国艺术史中王怀庆独树一帜另有塬因。作为一位成熟的第叁代现当代中国的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家,王怀庆的艺术发展有着自我的步伐与动力,这一现象在自信和对自我追求目标明确的老一辈艺术家中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