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后期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中的古典意向》|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学会-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艺术的殿堂

《80年代后期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中的古典意向》

阅读:650发布于:2009-06-22 00:00 作者: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学会

1987年的中国美术趋于平缓和深入。年底在上海举行的《第一届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展》,展示了中国主流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向西方古典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回归的艺术意向,它与中国画界对黄秋园的发现与推崇有相似之处。本文对80年代后期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发展中的古典意向进行梳理与分析,从中回望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走向现代的蹒跚之路。

语义

古典主义(classicism),在艺术中指以古希腊和罗马艺术为基础的历史传统或美学观点,用于说明历史传统时指古代艺术或受古代影响的后期艺术。新古典主义(neoclasscism)则专指受古代影响的后期艺术,两词常通用。古典主义用于说明美学观点时通常指与古代艺术相联系的一些特点,如和谐、明晰、严谨、普遍性和理想主义。正因为古典主义高度尊崇古代艺术,“classic”一词(“古典的”或“经典的”)有时用来指同类事物中最好的一种。

西方艺术史上有意直接模仿古代艺术的阶段通常称为“新古典主义的阶段”。就西方传统来说,古典主义时期意味着对古代典范作品的解释和借鉴,可能因时间和种类不同而异。例如,在文艺复兴时期与哥特式时期、文艺复兴盛期与风格主义(样式主义)时期、普桑派与鲁本斯派这三对艺术史风格范畴的比较中,前三者都被认为体现了古典主义美学特点。在艺术史上,古典主义以美术为主导,与文学、音乐、建筑等基本同步,并与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历史主义等人文思潮相联系,虽几经荣衰,且形式多样,但严谨、雄伟、明晰、和谐、精细以及清晰的形式与崇高的内容的完全一致,这一切作为古典主义的要素,获得了某种永恒的稳定,并在塞尚、毕加索、马约尔和摩尔等人的作品中继续存在。由于古典主义强调形式和理性控制,因此,对于人类命运的宏观理性思考,对人类存在和历史的无限追问(如普桑的《阿尔卡迪亚的牧人》画了好几幅,都是探询人类死亡的主题),构成了古典主义哲学和古典主义艺术的重要特征。不了解这一点,就难以从实质上理解古典主义的崇高(美学风格)、理想(宗教性的自我超越的信仰,对美好事物的肯定追求)和悲剧色彩(与现实的矛盾、不和谐),也不能真正理解80年代中国文化知识界精英对形而上的、思辨性的西方文化精神的热情关注。古典主义艺术对作家和观众都要求一种尊重传统的历史主义精神和丰富的文化素养,呼唤智慧、博学、通晓艺术史的观众。它是人类文化中某些比较恒定的美学价值的凝结积淀,并且在新的时代和变化中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充当艺术风格的原型和突变基因。

现象分析

作为西方外来画种的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严格地说在中国只有不到一个世纪的历史(此外以李叔同1910年留日回国展出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为始,若以最早的广州外贸画画家关作霖为始则约在18世纪末),由于艺术语言的特殊性,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家不可能靠中国古典文化(中国画、诗词、书法、音乐等)来直接推动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发展,而必须面对博大的西方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传统。然而,由于两个致命性的先天缺陷(长期看不到好的原作,没有对传统的直接视觉感受;建国后前苏联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模式的强力引入遮蔽了对欧洲其他类型的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语言研究),使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从理论到实践长期未能进入西方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的典籍精髓,形成了游离于西方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艺术传统之外的苦苦探索。因此,长期以来,人们心目中的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语言和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概念,只是库尔贝以后形成的近代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语言经过前苏联传入我国的一种具有印象派特色的写实主义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变体。虽然30年代留法前辈画家们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并在中国的学院教育中产生了一些影响,60年代初期曾有过后印象主义的探讨,但我国艺术史论与艺术创作始终没有超越印象主义,而停留在对欧洲艺术的一个狭窄时期的风格学习。80年代早期,由于对外开放,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家的出国学习和外国原作来华展出,使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不仅沿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表现主义向现代派发展,而且开始从库尔贝上溯,向欧洲古典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传统全面渗透。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把这种向欧洲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传统的全面学习称之为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的“古典意向”。它当然带有明显的模仿气息,但并不是一味的复古,而是20世纪现代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家对欧洲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的深入了解。依其表现形式和价值取向的差异,可以分概为三种类型。
1.新古典主义

具有这一意向的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家以北京、东北较为集中,四川、湖南、广东等省也有部分画家有此意向。

80年代初期,以靳尚谊为代表的北京部分中青年画家,不高喊主义,也不离开画布,冷静地坚持对古典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的研究。靳尚谊的《塔吉克新娘》(1983)最早显示了古典肖像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的魅力,在他为彭丽媛所画的肖像画中,身着黑色连衣裙,具有现代气息的女歌唱家文静隽美,与背景上范宽的山水相呼应,呈现出纯净典雅的东方审美境界。他的《女双人体》和《瞿秋白》等作品,也以其对人体美和英雄主义的价值肯定而获得了人们的审美认同。孙为民和龙力游提出了新古典主义的一些创作原则,而朝戈、杨飞云、王沂东等人以他们的作品使这一意向更为明确。

孙为民认为,新古典主义决不是简单地选取古代神话题材,模仿古代艺术形象,而是要在深切了解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寻求自己需要的独特思想、技法、趣味,并成功地融合在自我对艺术的悟性之中。一个时代的现代意识的成熟标志,不是单向突进,而是全面渗透。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必须改变那种画面效果的寡淡、单薄、无神、粗糙,而力求获得丰富、浑厚、形神兼备、精致的可以意会而难以言表的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味。这种对西方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语言和传统的新认识,反映了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界希望尽快提高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的学术性、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性的追求。“在传统之中并不限制知识的自由,而是使它可能。”[1]传统不管我们是否愿意,都先于我们而存在,是我们存在和理解的基本条件。传统是有选择的保存,是在历史变化中主动地保存,它不断同新的东西相结合,创造新的价值。

如果说孙为民对古典主义的追求更多地在于和谐与浑厚,那么龙力游更加注重古典主义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的比例与构成。他在文艺复兴意大利画家弗朗西斯卡和加拿大现代画家柯尔维尔之间看到了空间结构与力度、线透视与深度、形体组合、量感、秩序、整体意味着这些古典主义的形式精髓。那种在创作中殚思竭虑、不倦地探求、审视、修改画面,反映出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严谨的理性创作态度。在龙力游的《奶车和地平线》等草作品中,我们看到对画面内在结构均衡和对称的研究以及对整体色调氛围的精到把握。帕诺夫斯基指出:“文艺复兴时期把希腊化时代和中世纪的主流(对比例理论的宇宙学解释和作为美学极致的根本原则)的古典‘对称’的观点融合在一起了。”[2]对可以用“绘画性”主观主义来概括的各种风格(17世纪荷兰绘画、印象主义绘画)来说,比例意义不大;对“非绘画性”的主观主义概括的各种风格(巴洛克艺术与表现主义)来说,只有比例被任意改变、肢解才能有某种意义。而对客观主义的古典主义绘画来说,比例、结构所展示的美中,实质上包含着世界本质的东西,这正是塞尚所极力要把握的古典精髓。塞尚在谈到超越印象派的必要时说:“我想从印象派里造出一些东西来,这些东西是那样坚固和持久,像博物馆里的艺术品。我们必须通过自然,这就是说通过感觉的印象,重新成为古典的。没有勉强,而且面向着自然寻找出那些方法,像四个或五个伟大的佛罗伦萨画家所运用的。[3]

了解“拉斐尔前派”的人都知道,每一时代对古典题材与古典母题的重新解释都不可能是古代艺术的简单再现,历史已经改变了人们的趣味和创作态度。我以为,王沂东的《肖像》、张群、孟禄丁的《在新时代??亚当和夏娃的启示》(分别见《美术》1985年第6、7期)是80年代较早出现的新古典主义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王沂东的《肖像》虽是四分之三侧面的少妇头像(文艺复兴时多为正面或正侧面),却以单色渐进过渡的古典手法,展示了一个平凡的现代女性。张群、孟禄丁的作品虽然运用达利的超现实主义手法,但所选择的亚当、夏娃的原型与人性解放的观念,却正是古典主义的基本母题。朝戈、杨飞云等青年画家的人体作品,力求简洁质朴,以精湛的描绘技巧,赋予人体以高贵优美的风貌,也重新确立了新古典主义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的审美价值。特别是朝戈,以其敏感的艺术气质和精湛的技术,在此后的一系列人物肖像中,深刻地揭示了变革时期中国青年的心理状态,在一系列广袤的西部风景画中展示了意味深长的人文地理景观的历史性思考,成为新古典主义艺术家群体中最有思想深度的艺术家。80年代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界的突出现象是青年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家对西方古典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的直接挪用,有兴趣者不妨比较“上海首届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展”中的许多作品,如章晓明《七里铺》、乔托《犹大之吻》;韦尔申、胡建成《土地?蓝色与黄色的和谐》;马萨乔《逐出乐园》;宋冬《圣洁?三个影子》;弗朗西斯卡《示巴女王参见所罗门王》。(上述作品均见《美术》1988年第2、3期)
2.后古典主义

这一概念源于王广义的作品《后古典系列》,以新潮美术家王广义、丁方为主要代表。如果说,新古典主义强调对传统的尊重研究,对和谐、比例、色彩、结构等造型语言的追求,在作品中体现出对人的尊重、赞颂和理想美的向往,那么后古典主义强调的是对传统的反思,对历史文化的修正,重视观念更甚于艺术的形式语言。它强调对人类整体的生存状态进行反思,寻求主体精神的高扬和对生命活力的行为体现。王广义说:“我们的目的是为了使人类走出末梢的病态文化的泥泞,高扬人体的崇高与健康的文化精神。”[4]丁方说:“贝多芬、巴赫、亨德尔那些伟大而神圣的音乐是唯一能使我忘却一切的。”“中国的症结是对于各种痛苦最缺乏深刻的反省和体验,从未像巴赫、贝多芬那样充满伟大人类的情感去表现大痛苦。”[5]他们力图超越纯粹造型语言的探索,但又不得不寻找某种文化图示,去张扬那种基督教文化中的大人类精神。王广义选择达?芬奇的《蒙娜丽萨》、《岩间圣母》,米开朗基罗的《哀悼基督》,大卫的《马拉之死》进行图式改造和新的构成。“用自我生命意志的创造行为将一种崇高精神??人对于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所怀有的特殊信念,塞入到图式中,使之成为一个可感知的超越一般的实体,进而呈现生命具有高于生命本身的目的的可能性。”[6]丁方则借用基督在自我毁灭的火焰中燃烧的形象,表达悲剧的痛苦和不可泯灭的意志力量。中世纪城堡和追求无限的哥特式教堂,成为一种庄严符号,表现灵魂在神秘体验中的升华与净化。强有力的巨手高举的骑士之剑体现为一种文化批判与再建的坚定信念。这里,他们虽然采用了古典主义的母题与文化象征,但却从根本上修正了其艺术语言,借古典主义的外衣,演示了现代人灵魂的自我拯救。对现时代的民族精神衰微的自省和批判。

后古典主义与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虽然有内在联系,但在审美理想和价值取向上又有很大差异,它既是浪漫的、理想的(对人类未来的严肃思考与坚定信仰)又是现实的(对人的灵魂本质展示与精神的现象批判)。王广义与丁方在80年代后期的作品,超越了他们前期的“北方极地文化”与“黄土高原”的地方性母题,通过西方的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图像进入了人类文明中某种永恒与崇高的文化空间。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认为,他们的思维观念本质上仍然是理性的、古典的。而西方哲学与艺术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变,从狄尔泰到海德格尔是客观历史主义向主观历史主义的转变,是理性思潮向非理性思潮的转变。滕守尧认为,“未来主义、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实践大都是基于战争、工业化和法西斯主义等对现实造成的震惊和破坏的经验之上。这种经验迫使艺术家摆脱那宗教的、神圣的、英雄主义的和纯洁的东西。因此,这种艺术也就从根本上背离了那种理性化和客观化的要求,指向一个非目的论的和非进步的艺术概念,这个概念沿着纯粹创造性和自我体验的路线前进着。”[7]

不难看出,王广义、丁方的后古典主义绘画发源于理性绘画,但逐渐脱离理性化、客观化而进入纯粹精神创造和自我生命体验,强调生命意志的主观化倾向。这实质上是一种具有浪漫倾向的理想主义,即以一种巨大的坚韧和热情,对永恒、崇高不顾一切地追求和信仰,去超越精神和身体、理性和生命本能的分裂。这种远远超越于大众文化意识的艺术,必须有与其同构的心理结构和文化背景才能“共鸣”,因此它在80年代还不具有社会传播的可能性。
3.泛古典主义

前述古典主义和后古典主义有较为明确的审美取向和风格特征,而泛古典主义则价值取向多元,风格各异。它的基本含义是对欧洲古典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传统的深入学习,而不是可以严格界定的流派。因为“古典”一词还有“经典的”、“典范的”的含义。例如画家洪凌对表现主义画家柯科施卡的表现手法的学习,孟禄丁对美国画家霍夫曼的抽象表现主义色彩的研究,俞晓夫对勃拉克的立体主义研究。这些现代派大师在西方已成为“经典作家”,也有了“古典”的意味。当然,泛古典主义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更多的是指对17、18世纪欧洲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的学习。例如上海首届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展中,何大桥的《静物》、蒋际平的《有圆白菜和幻灯机的静物》等作品,明显受到17世纪荷兰画派厨房画和18世纪法国静物画的影响,这种逼真描绘实物的绘画样式在90年代吸引了一批画家,大量描绘老古董、旧家具等。而上海董启瑜的《东方女子》,则摹仿了一种18世纪罗可可画风的宫廷贵妇肖像样式,这种样式经美国的萨金特加以改造,更加具有上流社会的华贵典雅,其甜美风格亦很受一般市民阶层的欣赏,在90年代,这种艺术风格成为一种十分畅销的商品画样式,远离了古典主义的内涵。

泛古典主义作品由于画家的追求并不那么坚定持久,趣味时常转移而呈现比较大的跳跃性和偶然性。画家的兴趣或在古典技法,或在古典样式,有些人着眼于视觉愉悦,有些人则是顺应市场需要,难以详尽分类。其中一部分作品拘泥于写实,过分注重技巧的熟练,色彩暗腻,时代气息较弱,受到了美术界的批评。评论家高名潞将仿古典主义画风的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称之为“古风绘画”,认为它们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古典主义绘画,“因为这些画家并非刻意追求西方古典主义绘画那种理想化的共性精神内涵,而是用古典主义绘画的外壳表现一种风格主义的美感或纯学术的语言研究。”[8]这一批评点中了许多仿古典主义绘画的“风格化”要害,但整体说来,对西方古典主义的学习与摹仿反映了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向欧洲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传统贴近的趋势,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有了一些画家的个性表现,这对于进一步了解欧洲现代艺术的转变基础,发展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是必不可少的文化积累。

图式意义

在80年代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的古典回归意向中,有两种文艺复兴时期的典型样式特别值得注意。一种是以亚当、夏娃为母题的男女裸体人物,一种是神色忧郁、淡漠、严肃、凝视观众的正面女子肖像。前者如张群、孟禄丁的《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韦尔申、胡建成的《土地:蓝色和黄色的和谐》、郭力的《忧郁》等。后者以何多苓在第6届全国美展中获银奖的《青春》为发端,有杨飞云的《北方姑娘》、宫立龙的《在镜前试妆的学生温柔玉》、薛雁群的《鸽子》、韦尔申的《满族妇女像》、张群《和田女》、刘永刚的《北萨拉的牧羊女》等。这些作品给人的最初直觉都具有一种宗教感,如何理解这种图式的意义?帕诺夫斯基认为,文艺复兴是古典文化的再生,必须运用广泛的文化、哲学、宗教、历史材料去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他确立了研究文艺复兴艺术和中世纪艺术的肖像学和圣像学方法。圣像学解释运用综合性的直觉,通过一般文化征兆和符号的历史(即对在各种历史条件下通过特定题材和概念表现了人类心灵基本趋向的样式之洞察)这一纠正解释的原则,去达到艺术作品的内在含义和内容的“符号性”价值世界。而肖像学分析和前肖像学描述是圣像学解释的基础,是对解释对象基本的事实性含义、表情性含义和约定俗成的从属含义的现象性分析[9]。这种方法有助于我们分析上述两种艺术样式的题材含义。我认为,上述两种样式都表现出一种超越肉体对形而上原则的寻索,正如评论家高名潞所指出的,它们反映了青年艺术家的生命崇拜和宗教崇拜。1985年前后的青年美术创作中,曾大量出现“背影形象”,有评论家指出,这是一种共同的社会心理和情绪的流露,个人迷失了方位,全部行为的目的和存在的意义像不解之谜摆在面前,茫然与恍惚不定的心绪,是对罗中立、陈丹青的现实主义的怀疑淡漠,这是一种精神上的退潮萎缩。80年代后期,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中的古典意向反映出新的精神高涨,人文主义、理性精神的自信、对艺术价值和理想美的重新肯定。亚当、夏娃与中国的伏羲、女娲一样,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反映出远古人类对于生命绵延繁荣的不断追求,那种原始的生命冲动和生命意志,必然要冲破种种束缚,高扬人的生命主体性。而且亚当、夏娃还体现出《圣经》中的人类原罪意识和被逐出乐园后的羞耻意识、人文伦理精神的觉醒。

80年代的古典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正是对这一题材含义的新的理解和解释,它也预示着中国人体艺术将出现新的高潮(沿着精神性的深刻与视觉性的审美两个主要方向发展)。而正面女子肖像的出现,则是一种“圣母”原形(中国则有佛祖、观音菩萨),那种对称、严肃而不失温柔的女性形象不仅反映出人类对女性、对母爱(灵魂的温暖家园的象征)的潜意识回归,更深刻的反映出当代人对生命、对存在、对永恒与美的理想追求。苏联美术评论家安娜?杰赫佳丽在谈到70年代前苏联青年画家脱离60年代的“严肃现实主义”,普遍的回归古典主义时说:“古典作品、艺术史究竟在哪些方面吸引着青年画家呢?主要是通过永恒的价值来看今天,把个人的探索同千古不灭的文化传统联系起来。过去绘画史上的许多流派,都具有这种通过文化传统来观察世界的眼光。”[10]这正是巴黎卢浮宫的艺术收藏为什么吸引了那么多现代艺术家和观众的原因。80年代青年画家对于纯洁的“圣母”和博爱精神的选择追求,正是基于一个将人复原的崇高理想,与古典文化传统的深刻联系。

在这里朝远方了望的心灵很自然的要回到主体的内心生活,即回到一种宗教性的心胸和情绪。黑格尔说:“如果艺术作品以感性方式使真实,即心灵,成为对象,把绝对的这种形式作为适合它的形式,那么,宗教就在这上面加上虔诚态度,即内心生活所特有的对绝对对象的态度。……这种虔诚态度之所以起来,只是由于主体在情感上沉浸到由艺术用外在的感性形象所化成的客观的东西里去,和它达到统一,结果在观念里的这种内在呈现以及心情振奋的情感就成为绝对达到客观存在的基本要素。”[11]在王广义、丁方那里,这种追求崇高的宗教情感,不是让感性自我迷失在无限之中的“天人合一”,而是让主体的精神宇宙涵盖宇宙,从而实现个性的自我完成。如果将宗教看作一种信仰,那么它无所不在,它是人类经验世界的组成部分,它是各种情绪、观念和目的的集合,它反映出人类不断超越有限的渴望和憧憬,其实质是崇拜人自身。艺术是对现实的不满足,艺术是非现实的、超现实的,它同时对灵与肉进行观照,它力求超越灵与肉,并将其提升到人类自由的本质境界。因此,艺术品的价值从实质上说,不在题材和形式,而在于艺术作品能否引我们进入到现实之上的另一个境界,在那里我们换一种眼光观照我们的生存,它使我们觉得充实或不充实,产生变革现实的欲望,这才是我们理解当代艺术中的理想色彩和宗教情绪的宏观视角。

历史背景与评价

80年代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中古典意向的增强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它是艺术自律发展和他律发展的综合结果,限于篇幅只能列举若干较为明显的动因。
1.人文主义的高涨与现代艺术精神的觉醒

随着进一步对外开放,80年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心理发生了结构性的重大转折,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改革,必然带来人的主体性的解放要求,而时代的发展也要求努力建立民族的现代意识和现代艺术精神。处在动荡、变革、上升时期的社会,对于未来的坚定理想和对于变革现实的充分肯定,要求逐步建立适应新时代的人文精神和价值体系。而这些精神与价值的基本元素,在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文艺复兴与法国启蒙时期的古典艺术中,正是以对人的精神价值、人的理性的尊严、人体的审美价值的充分肯定,而具有其高扬人的主体性的崇高理想色彩的。20世纪优秀的现代派艺术家都很重视古典主义艺术传统。以毕加索为例,在他的漫长多变的艺术生涯中,每隔一个时期便要重复采用古风的新古典主义。这不仅说明他周期性的回归传统、寻求秩序、追求古典式的单纯、线条匀称和刻画的和谐,更重要的是他那种信任人的善良和理性,表现生命活力和20世纪人类不息的探索精神。正如法国毕加索博物馆馆长多米尼克?博索所说:“毕加索吸取了古典艺术所有永恒不朽的造型精华,而且一直不断地运用到自己的绘画中去。这就产生了新的形体概念和新的表现现实的方法?可以表现出幽默、悲哀和对生命的热忱交织在一起的心理上的真实。”[12]
2.艺术自律的作用

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摆脱单纯为政治服务的社会功利要求和前苏联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模式后,迫切需要一个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艺术语言的自律发展,认真探寻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艺术精髓,这种努力提高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艺术品位、深入学习西方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传统的要求,不仅是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这一技术性很强的画种本身所需要,也是80年代大多数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家的创作心态。法国教授宾卡斯来华讲学,传授欧洲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的多种材料、技法,受到热烈的欢迎就反映了这一动向。当然,这一心态也在一定时期内滋生了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中的复古主义,淡化了画家对题材内容的关注,使80年代后期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呈现出与当代生活的某种疏远和间离。
3.对新潮美术的反思

“85新潮”美术以巨大的震撼力冲击了传统的僵化格局,这一艺术潮流的深刻精神和重大观念变革将会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尽管一些新潮艺术家通过波普艺术、行为艺术等活动强调艺术与生活的一致、艺术与非艺术的融合,企望以此将艺术送还给普通人。但他们的活动具有较强的观念图示色彩而欠缺艺术语言的锤炼。因此,在不具备西方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艺术传统的中国社会中,与既缺乏西方古典文化熏陶,又不甚了解西方艺术潮流的大多数民众之间产生了巨大的文化反差和接受差距(这与中国缺乏具有系统的世界艺术品收藏的博物馆,缺乏文化引进的基础普及工作有关)。由于对西方古典文化的修养欠缺,新潮美术家在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和对现代艺术形式语言的运用方面,大多数没有达到西方优秀的现代派艺术家的从容自如,因此呈现出观念大于本体、意念胜于表达的艺术“亏空”状态。这就促使部分中青年画家下决心补上文化与传统这一课,深入了解西方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及其所蕴含的西方文化精神,在一个坚实透彻的基础上发展中国的现代艺术。这种表面上的回归现象是从另一个方面对85新潮美术的深化。新潮美术运动中的部分画家有一个偏颇的思想,即是把艺术语言看作是与思想观念对立的空洞的形式,一位新潮美术评论家认为“重要的不是艺术”,强调85美术运动只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这仍是传统的二元思维定式。伽达默尔认为,语言是包括了一切可以是对象的东西,“语言、思维和解释是非常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我们忽视了语言传给我们的现实内容,而只是把语言看作是形式,那么剩下的东西就微乎其微了。”[13]
4.社会欣赏的制约与市场机制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观众对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已形成了与中国画不同的欣赏心理,即写实的逼真形象与视觉愉悦的审美快感,以及对现实生活的亲切反映。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中最重要的始终是它的可直接了解性,事实上一切民族都要求艺术中使他们喜悦的东西能够表现出他们自己,因为他们愿在艺术里感觉到一切都是亲近的、生动的、属于目前生活的。”[14]普通群众的这种欣赏要求有其文化心理上的积极意义,不能一概斥之为“低俗”。事实上,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伦勃朗等着名古典画家的作品(包括中国的吴道子、范宽等),都是在当时就为大多数群众所喜爱和接受的,尽管艺术史上有许多天才画家是死后才为人们所理解,但这并不等于艺术家生前就不必考虑作品的可理解性。艺术家和观众的相互对立、不理解并不是西方现代艺术的根本特征,重要的是艺术家在适应中引导和提高民众的审美趣味,使之跟上时代的先进艺术精神和理想。

80年代后期,市场机制的引入和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作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的问题已经引起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家的高度注意,从西方国家反馈回来的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展售信息强烈地刺激了贫困的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家。随着经济改革使国内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国内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市场形成的可能性正缓慢地变为现实,这极大地解放了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生产力。而80年代中后期艺术市场对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的销售收藏,仍以古典风的写实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为主,这也从一个侧面推动了许多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家向适合室内陈列的古典风的肖像、静物、风景转向。市场竞争必然会带来某种对买主口味的迎合、表面效果的庸俗化和粗制滥造等商业弊端。         

上述80年代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的古典意向,只是指出多元发展的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的部分现象,并不代表一种统一的趋势。西方艺术史上古典主义只是众多美学观点和流派中的一种,80年代中国美术面对的是整个人类艺术传统,从原始艺术到当时的德国新表现主义,都是画家在研究。以西方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为参照系的新潮美术,经过沉寂和积累之后,在90年代以“新生代”、“政治波普”、“玩世现实主义”的面貌重新崛起,继续充当90年代初期中国美术的前卫角色。80年代,即使是85美术运动各群体之间,也有很大的艺术分歧和价值偏离。例如浙江“池社”就不崇尚古典主义的理想,他们认为,随着价值观念变得越来越相对,人类返回英雄时代的可能性客观上已不存在。而且,由于人的自身局限,最终也不能由自己来建成一个理想的乐园,他们对城市文化、工业文明持一种中性的观察态度和冷峻的批判意识。

美国美学家海格?哈特查多雷安指出,艺术创造和欣赏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它又可分为四种需要:A、人类追求真理的需要;B、追求理想的(完美的)境界的需要;C、追求尽可能多的“可能性世界”的需要;D、追求快乐的需要。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区,对这些需要追求的迫切性、深度和持续性都不相同,特定的环境可以使其中的一种需要显得特别突出。[15]80年代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中古典意向的突出,是当代多元艺术意向的一种,是时代和人民的多元需要的一种。从现象上看,它是古典的、再现的,实质上也是现代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反映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家对现实的态度,对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艺术语言的探索和认识。这种古典艺术意向的深入追求和走向极致,在90年代初持续了一个相当长的阶段,为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的繁荣及走向现代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今天,当我们回顾80年代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对古典主义的研习过程,再一次感受到中国人对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的热爱和掌握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的聪明才智。可以不夸张地说,中国的一些优秀画家在古典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的技术语言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成就,80年代后期对古典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的学习普遍地提高了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的造型能力和色彩语言表现力。但是也应该看到,西方的古典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上建立在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传统之上的,在不同的国家中也和其民族的文化、宗教背景乃至国民性相结合。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隔阂,不少画家仍然是通过画册和少量的来华艺术展接触西方古典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所以,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家对西方古典主义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的学习,尚未能深入到其文化的底蕴中去,而多停留在技术、手法、画面效果的层面。重要的是如何对古典主义所安身立命的历史传统及其人文主义思想进行研究,对人类所共有的人文精神资源加以消化吸收。

进入90年代,社会发展的急剧变化,使得80年代中国社会的启蒙主义与古典主义的文化氛围迅速地转换为对“现代性”的思考。而西方后工业时代的商业文化,流行文化也与后现代主义艺术一并涌入中国,使得中国社会的文化思想资源空前丰富与杂乱,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处于一个多元并存的状态,在这一历史性的转变中,我们如何认识古典主义所具有的永恒与理想?如何解决它与现实的冲突和矛盾?我在画家朝戈的作品和文章中看到他对现时代的深刻认识和人文主义的焦虑,做一个“知识分子画家”成为朝戈的坚定信念。除了欧洲的艺术传统,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也应对埃及、印度、两河流域的文化艺术传统展开研究,它们都是人类的古典文明,对欧洲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当然,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家更需要研究伟大的中国古典文明,它是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自立于世界之林的无尽资源。对古典主义是在技术资源的层面上继续加以研究学习;或是作为一种思想资源有分析地吸收转换;还是采用后现代主义的态度,在图像资源的层面上加以挪用,将成为价值观念和艺术理想不同的中国艺术家的自由选择。无论从何种角度来对待古典主义,它作为传统将始终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基础之一。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在近百年来的发展中经历曲折,在几代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家的努力下,终于形成了具有中国气派的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群体和一大批杰作,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得益于对西方古典主义及写实主义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的研究。这种引进与改造再创的过程将会在21世纪以新的方式持续发展,当我们不再将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作为一个单纯的画种去看待,而将其提升至艺术、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层面去研究时,就会拓展出新的创造之路。
注    释:
[1]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版,第324页。
[2]帕诺夫斯基,傅志强译《视觉艺术的含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版,第104页。
[3]瓦尔特?赫斯编着,宗白华译《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12月第1版,第18页。
[3]《美术思潮》,湖北省美术家协会编辑出版,1987年第1期,第20页。
[4]《中国美术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编,1987年第38期。
[5]《美术》1988年第3期。
[6]滕守尧《艺术社会学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1版,第51页。
[7]高名潞等着《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548页。
[8]同[2],第48页。
[9]《美术译丛》,浙江美术学院学报编辑部编,1983年第2期,第40页。
[10]黑格尔着,朱光潜译《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版,第1卷,第132页。
[11]《信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辑出版,1981年第2期,第49页。
[12]同[1],第399页。
[13]同[11],第348页。
[14]同[7],第3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