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随感三则|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学会-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艺术的殿堂

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随感三则

阅读:568发布于:2009-06-23 11:14 作者:中国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学会

一、再次赴欧 
  第一次去欧洲是7年前,为编辑“博物馆藏画系列”和我的领导同行,当第一次见到在美术史中耳熟能详的原作时,心在狂跳,呼吸急促,恨不得把每一个细节看进眼里,记在心上,印在脑中,不管身体多么疲劳,只要踏进博物馆,两腿就像上了弦,一天下来不吃不喝不觉累,只有出了博物馆,瘫倒在地,才发现时间过得真快,一天竟没吃没喝,第二天再来,第三天还有新的博物馆,恨不得把所有的博物馆都看完,马不停蹄,像教徒到梵蒂冈,信徒见到了教皇,激动、兴奋、忘记自我。伦勃朗的《夜巡》让我夜不能寐,安格尔的《宫女》让我想入非非,米勒的朴素、凡?高的激情、维亚的色彩,无不让我倾倒,不能自已,基弗、巴塞里滋、德库宁、克兰、波依斯让我亢奋,影像、装置、综合让我新奇,差不多看什么都好,比天天吃法国大餐还高兴。艺术的餐宴让我满足、快乐、激动,忘记了疲劳,像饿汉见到了猪肉炖粉条,不管冷热、生熟,通通吞下再说,能否消化似乎已不再重要。多年的渴望、难得的机会,恨不得一下吃个胖子,一顿管它几十年。
  事隔7年,再到欧洲(受德国普法兹州艺术基金会之邀与福建三位艺术家同行)亲自参加欧洲的博览会,这次德国普法兹国际艺术博览会是由政府赞助,艺术家直接参展的博览会,近距离和欧洲艺术家同台参与市场,同舟共济,对欧洲的艺术家与市场有了直接的了解,除此之外,还赶上了法兰克福的国际艺术教师会及卡塞尔文献展等国际重要艺事。
  到了欧洲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是一项重要内容,把重点放在对现代艺术的了解上是我们这次行程的主要目标,一圈走下来颇有感触,对当代艺术有了一些直观上的了解而不是道听途说,从现代艺术参展的形式来看,作品以录像、影视、装置和摄影为主,绘画作品很少,不到三分之一或更少,美因滋、法兰克福的艺术博览会略多一些,而卡塞尔文献展几乎看不到架上绘画,参观以前,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去朝圣这次国际顶尖级的现代艺术大展,听说整个展览有五处展馆,我们唯恐时间不够,计划两天时间看完,想好好理解下一作品的深刻内容和学习一些新的观念,让世界上最新、最前卫的艺术洗刷一下我们陈旧保守的观念。展览10点开馆,我们9点钟就到了,原想的热闹景象没有看到,只有一些中学生在打闹和一些闲散的老人在等候。第一个展馆不大,两层,主要是装置和图片,很快就看完了,原想好好记记感受、拍照,抄下作品名称、作者,结果什么也没做,发现我的同行也是如此,于是把希望寄托在第二层馆,还好,距离不远,入得展厅让我们惊讶,只有一件作品,像我们的塑料种菜大棚,一条很长的凳子斜放中间,不时发出一些莫名的音响,管理人员朝我们神秘地笑了笑,我们装出很内行的样子在大棚边上的座位上仔细体验作品给我们的感受,除了莫名其妙以外没有任何感觉。面对世界上最先进的艺术,我竟无动于衷,此时,我恨我自己,
  一定缺少艺术细胞或心智已老不能接受新东西,我突然崇拜起平时不太崇拜的那些对前卫艺术出口成章、夸夸其谈的人,他们知道得如此之多,可说出很多道道,我恨我自己没能早出国,没能生在国外,不是黄头发,不是吃黄油面包长大的,于是我偷偷观察老外们的反映,发现他们和我并无二致,多数人瞪着茫然的眼睛,耸耸肩膀,此时我才明白,吃黄油面包长大的和吃炸酱面长大的并无多大区别,于是心中释然。突然同行呼我,打断了我的遐想,还要抓紧时间奔赴3个没看的展馆,其中两个距离较远,又没有交通工具,不知如何前行,此时一位德国老者发现了我们的窘境,让我们搭他的车一起同行,后来发现他是专程送我们的,感动得我们眼泪差点掉下来,心想,真是一位德国活雷锋。

像赶场一样,3个展馆又一口气看完,总算松了一口气,一看表,不到3点,原定两天看完的展览竟不到5小时完成,至少两个小时在赶路,我和几位同行面面相觑,发现谁也没有认真记录和拍照,原先想把此展彻底稿明白的欲望也丧失殆尽。无言。继续奔赴下一个新的目标。
  一晃,整个行程已到尾声,回头一看我们走了4个国家: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走了大约15个城市,看了20多年博物馆、几个博览会,对西方的艺术有了新的了解,有些博物馆是我重温旧梦,两次感受却大不一样,不像初次那样激动和兴奋,心态平和了,平和更能客观,面对古典,不论以为后人很难超越,对于现代艺术,我认为它的生发和西方的历史、传统及经济基础息息相关,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后印象派、表现主义、达达主义及波普都极尽能事、登峰造极。杜尚的小便池为绘画艺术画上句号,艺术要想生存在西方只有创新是唯一出路,于是综合材料、影视、装置、行为等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常在一些漂亮精美的现代艺术馆中看到一堆垃圾或雪白墙面上一片涂鸦,虽然我不喜欢这些作品,但创新和行为本身也有一种意味在里头。现代艺术让我们大开眼界,让我们沉思,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艺术也必然走向全球化,全球化并不是不要我们自己的传统,因为传统是我们心灵的出发点。艺术的生发要有自己的土壤和文化背景,要把我们心灵的历史延伸到当代不能断了根,一味模仿西方,就像长跑,人家已跑出200米,我们才刚起步,只能跟在后头,人家玩影视,我们也把电视机摆出来,人家玩行为,我们就把衣服脱光,用人家的方式套我们,不会搞出名堂来,还遭人耻笑,西方很多艺术样式或新的门类和我们界定的绘画已根本没有关系,不管哪种艺术样式做出深度都会有发展,艺术谁也取代不了谁,如果艺术一定也要全球化的话,我理解的全球化一定包含着本土化,因为本土化代表着经验和深度,如果能具备这两方面,我想一定是好的艺术。

二、我的忏悔
  先声明:我没坑、蒙、拐、骗,也没做违法的事情。那你忏悔什么?我画过没有真情的“伪”作品!还装作真诚的样子,像个大画家,还留着长发,穿一身黑衣服,现在想想脸直发烧,尤其近来还不知好歹在一些公开场合发言,大谈创作要有真情实感,自己画“伪”作还想教训别人,真是不自量力!越想越脸红,甚至开始怕见同行,想到了封笔,从今以后不再画画,于是把自己关在画室里反省,重新审视已完成的作品,凡是“伪”作,画刀、剪子直接戳上去毁掉,绝不手软!只要能让心灵得到安宁,经济上蒙受损失也在所不惜。
什么是“伪”作,画画的心里都清楚,就是不用心灵用“套路”作画,用已被社会承认的某种   “风格”重复自己,貌似真情,实则装腔作势。前辈画家咱不多说,我辈画家此法正大行其道,如火如荼,挂在嘴上美其名曰;要有自己的绘画语言,一旦找到一种样式,便抱定不放,唯恐丢了自己,像寄居蟹找到了小海螺,虽然有了防身武器,但同时丧失了强壮自我的机会,不思探索,不思进取,看看周围,大家一定心知肚明,再加上利益的驱使,金钱的诱惑,用“自己的”样式替代生活中鲜活生动的感知也就不足为奇了。
  画家一旦形成“套路”,画笔必然远离心灵,“艺术”就变成了“画术”,作品成了空壳,也就自然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这大概也是一些优秀画家艺术寿命短暂的症结所在吧!
  好的画家应是没有“套路”的,每幅作品都是画家情感的抒发,是对物象美感的把握和理解,每幅作品的感受应是不一样的充满新鲜感,有一种新的因素加进去,像新的探险,象逆水行舟。一旦形成“套路”说明情感已枯竭,只看一幅作品还不错,看多了就重复,就“套路”,要想摆脱这种“套路”非得重新做人不可,要真诚待生活不虚伪,不为名利所左右,以平常心感悟大千世界,才有可能摆脱“套路”避免“伪”作出现。
  朋友说:你忏悔自己画“伪”作,谁还敢买你的画,砸自己牌子!我说:不怕,从今以后我的画都是真情之作,有感而发,含金量会越来越高,因为我已忏悔,忏悔了心里亮堂了,画,一定越画越纯粹,喜欢我画的人一定也越来越多。
  我相信,群众的眼睛是亮的。

三、野菜-后现代
  1、野菜
  人们的日子好过了,鸡、鸭、鱼、肉吃多了,现在时兴吃野菜,还有袋装的,挺贵。马苣菜、黄花菜、茼蒿也都成了饭桌上的新宠,朋友请客以能吃野菜为时尚。记得我小时候用马苣菜、黄花菜喂过鸡,是由于粮食太金贵,如果再把时间往前推移的话,我们的父辈1960年前后度荒时大概也吃过,那是在缺少鸡、鸭、鱼、肉、粮、菜的特殊时期不得已才吃的,只是为了维持生命。
  时事变迁,几十年的时光,野菜们的命运却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证明了我们的生活有了巨大提高,说明了好吃的东西丰富了,而且致使一些人营养过剩,满街的胖子就是最好的佐证。每天鸡、鸭、鱼、肉、精米白面地吃,时间长了必然要调整胃口,也使人们意识到了心脏病、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等和摄取过量脂肪、淀粉有关,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又冒出了许多营养专家,整天叨叨食物的营养成分什么的,好像掌握不好就要天下醒人们注意膳食结构,多吃粗粮,多吃绿色植物,吃野菜好处多多云云。看来日子好了,麻烦也多了。
  2、后现代
  现代艺术起源于西方,它的特征是反传统,抛弃传统。谁都知道国外的博物馆比中国的公厕还多,古典的、近代的、现代的、当代的、专题的、个人的、流派的、国营的、私人的、基金会的、银行的、公司的,应有尽有,最后把你看晕为止。西方人聪明,把最好的房子都做了博物馆,好东西(包括抢来的)都放在了里面,一点没糟践,来滋养他们的灵魂,陶冶他们的审美,给后人提供了一个鲜活、丰富、直观的历史,为搞艺术的人也展示了一个学习、借鉴、研究以及反叛的场所。要想超越博物馆里的经典,不仅不容易,甚至没可能,那么背叛传统、标新立异就成了必走之路,再加上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做后盾,从绘画中派生出新艺术,像综合材料、装置、影像等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因为它具备了良好的“生态”,只有和博物馆不一样才有价值,这也是时代对艺术家提出的新使命。
  后现代不仅反传统、抛弃传统,而且反现代、解构现代一切审美标准,并企图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漠视个性,企图从传统艺术及现代艺术的形态学转向方法论,用艺术来表达多种思维方式。并提出把博物馆也要“解构”,让艺术从博物馆走出来,归还大众,说人人都是艺术家,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和艺术产品过剩有关,但这些观念肯定和他们的现代哲学、工业发展、科技水平有直接关系,也和人们对传统不满足、“物极必反”求新求变的心态有关。
  中国没有长期陈列传统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和现代艺术的博物馆,别说国外大师的作品,就是想看看我们自己的艺术家像董希文、林风眠、詹建俊、靳尚谊的厦门市油画产业协会都没处去看,还谈什么反传统或解构什么?中国的现代艺术在哪里?没有现代哪来的后现代?什么都没有你解构什么?一些幼稚的模仿和抄袭就算我们搞过现代了吗?我们有我们的国情和文化背景,有自己的文化传统,用殖民心态跟在人家后头喊几声“后现代”,倒不如踏踏实实在自己的土地上搞些东西,这种生发出来的东西可能更有意思。
  野菜和后现代没任何关系,最后提醒一下,穷人千万别把模仿富人吃野菜当成时尚,肚里的油水不一样。